[發明專利]一種雷電吸收型的互聯網防雷插座在審
| 申請號: | 201610103672.4 | 申請日: | 2016-02-25 |
| 公開(公告)號: | CN105680252A | 公開(公告)日: | 2016-06-15 |
| 發明(設計)人: | 張麗;呂磊 | 申請(專利權)人: | 廣州市立信防雷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H01R13/66 | 分類號: | H01R13/66;H01R13/652 |
| 代理公司: | 廣州市一新專利商標事務所有限公司 44220 | 代理人: | 劉興耿 |
| 地址: | 511453 廣東省廣州市南沙***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雷電 吸收 互聯網 防雷 插座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雷電吸收型的互聯網防雷插座。
背景技術
插座是許多電器電源供給的最后連接點,也是用電器電源防護和開關控制的最后 一個節點,普通的插座只用電源手動開關,近年來也出現一些具有雷電防護功能的插座,但 由于應用場所限制,防護的接地通常使用電源線路的地線,僅參考電源地線做防護,雷電流 泄放通道不通暢,隨著互聯網+和家居智能化應用的推廣,需要一類能遠端控制的具有電涌 防護功能的可靠插座。
發明內容
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既解決實際應用中防雷及防雷接地問題。同 時又大大提高電源遠程操作便利性的雷電吸收型的互聯網防雷插座。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雷電吸收型的互聯網防雷插座,包括氣候參數接口、電源接口、環境參數接口、路 由接口、USB接口、防雷模塊、雷電吸收裝置、集中處理器、受控插口和正常插口,所述防雷模 塊與電源接口并聯,所述防雷模塊串聯雷電吸收裝置,所述雷電吸收裝置為電容器和散流 電阻組成的電路,所述氣候參數接口、環境參數接口、路由接口、USB接口和受控插口均與集 中處理器連接,所述集中處理器、受控插口和正常插口均與電源接口連接,所述氣候參數接 口連有風速傳感器、雨量傳感器、第一溫度傳感器和濕度傳感器,所述環境參數接口連有第 二溫度傳感器和煙霧傳感器。
作為優選,所述防雷模塊為為對稱結構全保護浪涌保護器。
作為優選,所述雷電吸收裝置為電容器和散流電阻組成的電路。
作為優選,所述USB接口、正常插口和受控插口均設置在一個面板上。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為:通過設置有防雷模塊、雷電吸收裝置、集中處理器,并通過 路由接口實行遠程APP控制,既解決實際應用中雷電防護及防雷接地問題。同時又大大提高 電源遠程操作便利性。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一種雷電吸收型的互聯網防雷插座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一種雷電吸收型的互聯網防雷插座的電路圖。
圖3為本發明一種雷電吸收型的互聯網防雷插座的防雷模塊和雷電吸收裝置的連 接電路圖。
圖4為本發明一種雷電吸收型的互聯網防雷插座的防雷電沖擊測試對比電路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2所示,一種雷電吸收型的互聯網防雷插座,包括氣候參數接口1、電源接口 2、環境參數接口3、路由接口4、USB接口5、防雷模塊6、雷電吸收裝置7、集中處理器8、受控插 口9和正常插口10,路由接口4可以與RS485信號和TCP/IP透明傳輸接口(未圖示)定義數據 格式,構建網絡,實現遠程APP控制,遠程控制受控插口9的開啟和閉合動作,所述防雷模塊6 與電源接口2并聯,所述防雷模塊6與雷電吸收裝置7串聯,所述氣候參數接口1、環境參數接 口3、路由接口4、USB接口5和受控插口9均與集中處理器8連接,所述集中處理器8、受控插口 9和正常插口10均與電源接口2連接,所述氣候參數接口1連有風速傳感器11、雨量傳感器 12、第一溫度傳感器13和濕度傳感器14,室外氣候環境變化時,集中處理器8接收到信息,并 給出受控插口9電源動作指令,所述環境參數接口3連有第二溫度傳感器15和煙霧傳感器 16,對室內環境煙霧進行探測,當探測結果報警時,給出受控插口9電源關斷動作指令,停止 向受控插口9供電。
所述集中處理器8為MCU。
所述防雷模塊6為對稱結構全保護浪涌保護器。
所述雷電吸收裝置7為電容器和散流電阻組成的電路。
所述USB接口5、正常插口10和受控插口9均設置有一個以上。
如圖3所示,一種雷電吸收型的互聯網防雷插座,防雷模塊6和雷電吸收裝置7采用 “Y”型連接結構,解決了末端雷電防護的防雷接地的工程問題,利用電源地線做雷電防護接 地,不再強調防雷接地的泄流作用。
實驗例: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廣州市立信防雷科技有限公司,未經廣州市立信防雷科技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610103672.4/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