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氧化鋅濕法脫硫與再生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1610098854.7 | 申請日: | 2016-02-23 |
| 公開(公告)號: | CN105688643A | 公開(公告)日: | 2016-06-22 |
| 發明(設計)人: | 王魯璐;王立賢;李海英;張志民 | 申請(專利權)人: | 北京三聚環保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01D53/80 | 分類號: | B01D53/80;B01D53/52;B01D53/96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聚陽光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250 | 代理人: | 李靜 |
| 地址: | 100080 北京市海***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氧化鋅 濕法 脫硫 再生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濕法脫硫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氧化鋅濕法脫硫與再生 方法。
背景技術
硫化氫是無色、有刺激性臭雞蛋氣味且具有窒息性的無色有毒氣體。當 空氣中硫化氫的體積分數過0.1%時,就能引起頭疼暈眩等中毒癥狀,長久 以來,硫化氫中毒一直威脅著生命健康,而且硫化氫對空氣污染影響大, 容易溶于雨水中,形成酸雨,治理起來難度大。
現有技術中,通常采用脫硫劑對含硫化氫氣體中的硫化氫進行脫除, 例如,采用羥基氧化鐵或者采用氧化鋅對含有硫化氫的原料氣中的硫化氫 進行脫除,但是通常是在常壓下將脫硫劑與含硫化氫氣體直接接觸反應, 這樣導致含硫化氫氣體大部分與脫硫劑表面的活性中心反應,而很難進入 脫硫劑內部,同時,表面與硫化氫反應后的脫硫劑會生成一層物質,該物 質會進一步地阻礙硫化氫進入脫硫劑內部反應。
再者,脫硫后的脫硫劑回收困難,比如,氧化鋅進行脫硫后產生的廢 劑通常是在較高的溫度(600~800℃)和有氧的條件下進行,使硫元素完全 氧化為二氧化硫,同時鋅元素被還原為活性的氧化鋅從而實現再生,較高 的溫度,一方面增加成本,產生有毒的二氧化硫,另一方面會使硫化鋅中 的鋅在高溫下還會生成部分單質鋅而揮發,造成鋅的損失,使氧化鋅脫硫 廢劑的利用率降低,同時導致脫硫劑燒結,使比表面積降低,再生的氧化 鋅脫硫劑硫容下降。但是,如果溫度過低,易形成亞硫酸鋅,降低了再生 脫硫劑的脫硫效率,所以,選擇合適的脫硫劑再生溫度顯得至關重要。
現有技術中也有直接將氧化鋅脫硫廢劑與水或氨水溶液進行反應再生 的,比如中國專利文獻CN104084041A公開了一種氧化鋅脫硫廢劑的再生 方法,在水熱反應釜中,所述氧化鋅脫硫廢劑與純水或氨水溶液在150~ 250℃的溫度下反應12~48小時,其中所述氧化鋅脫硫廢劑與純水或氨水 溶液的質量比為1∶60~70,反應完成后將反應液過濾,收集濾渣,將所 述濾渣洗滌、干燥得到再生的氧化鋅脫硫劑。該專利文獻首先是在較高溫 度下進行,利用硫化鋅和水發生可逆反應生成氧化鋅和硫化氫氣體來達到 再生目的,一方面,硫化鋅的再生能力有限,另一方面再生過程中產生了 硫化氫氣體,污染環境。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解決現有技術中氧化鋅脫硫劑對含有硫化氫的原料 氣的脫硫效率低,以及氧化鋅脫硫劑廢劑再生困難、再生成本高且在再生 過程中產生有毒氣體的技術問題,進而提供了一種可連續循環使用的氧化 鋅濕法脫硫與再生方法。
為此,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為,
一種氧化鋅濕法脫硫與再生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1)于6Mpa-10Mpa下,向氧化鋅漿液中通入含有硫化氫的原料氣,使 兩者相互接觸進行脫硫反應,得到脫硫后的富液;
2)于6Mpa-10Mpa下,向脫硫后的富液中通入含氧氣體進行再生反應, 得到再生后的貧液;
3)分離出再生后的貧液中的S單質后,將其回流至步驟1)中再次進 行脫硫與再生循環。
上述氧化鋅濕法脫硫與再生方法中,步驟1)中,所述含有硫化氫的原 料氣的體積空速為100-150h-1;所述脫硫反應的反應溫度為20-35℃。
上述氧化鋅濕法脫硫與再生方法中,步驟1)中,所述氧化鋅漿液為將 氧化鋅添加到水中所形成的固含量為10-20%的懸浮液。
進一步地,所述含有硫化氫的原料氣中硫化氫含量為30000-50000ppm。
上述氧化鋅濕法脫硫與再生方法中,步驟2)中,所述含氧氣體的體積 空速為140-150h-1;
所述含氧氣體中氧氣的體積分數≥18%。
進一步地,所述含氧氣體為空氣。
上述氧化鋅濕法脫硫與再生方法中,步驟2)中,所述再生反應的反應 溫度為80-90℃。
上述氧化鋅濕法脫硫與再生方法中,步驟3)中,所述分離出再生后的 貧液中的S單質可采用本鄰域技術人員公知的方法進行,如離心方法,浮 選方法等。
進一步地,步驟1)中,可通過若干布氣噴頭將含有硫化氫的原料氣通 入氧化鋅漿液中,使含有硫化氫的原料氣與氧化鋅漿液中的氧化鋅充分接 觸反應。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北京三聚環保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未經北京三聚環保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610098854.7/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