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碳酸鹽巖孔洞裂縫性發育特征判斷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610094342.3 | 申請日: | 2016-02-19 |
| 公開(公告)號: | CN105572739B | 公開(公告)日: | 2019-03-12 |
| 發明(設計)人: | 鐘金銀;歐陽誠;王安平;李柱正;周一博;程亮;王家輝;鄧明杰;馮仁蔚;胡天文;黎菁;田衡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石油集團川慶鉆探工程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G01V1/30 | 分類號: | G01V1/30 |
| 代理公司: | 成都天嘉專利事務所(普通合伙) 51211 | 代理人: | 冉鵬程 |
| 地址: | 610051 四川省成都市*** | 國省代碼: | 四川;5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碳酸鹽 孔洞 裂縫 發育 特征 判斷 方法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碳酸鹽巖孔洞裂縫性發育特征判斷方法,其步驟如下:a、對三維地震數據體進行處理,開展斷裂解釋和層位追蹤;b、利用地震資料,預測有效儲層厚度和有效儲層孔隙度;c、分析儲層巖性、儲層空間類型,縫洞儲層被充填程度,縫洞儲層被充填程度在縱向和橫向上的變化規律;d、在邊界確定時,研究儲層縱向和橫向上的連通性,井間連通性和油氣水邊界;e、根據斷層線、構造線、流體線、地層尖滅線和相變線,建立區域性油氣藏剖面和單元內油氣藏剖面,進行刻畫,劃分開發單元,繪制開發單元和含油氣面積圖。本發明提高了儲層鉆遇率,取得了居于國內領先的勘探開發鉆探綜合成功率,實現了單井高產穩產。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碳酸鹽巖油氣藏勘探開發技術領域,確切地說涉及一種碳酸鹽巖孔洞裂縫性發育特征判斷方法。
背景技術
塔中EPCC的中古8與43井區的探明儲量中“串+片”:“片”:“雜亂”探明儲量比例:3.3:1.3:5.4,初步開發方案動用地質儲量中“串+片”:“片”:“雜亂”反射儲量比:3.2:1.9:4.9萬噸。但是現鉆完井中僅鉆揭“串珠”反射儲層,鉆井成功率>80%,而鉆揭“片狀”或“雜亂弱”反射儲層未獲得工業油氣流,勘探未獲得突破。串珠狀反射(溶洞型)產量高低與溶洞大小相關。片狀反射(產量高低與裂縫發育程度相關,裂縫越發育,一般產量越高;反之,產量越低。雜亂反射(未獲得好的單井產能)產量低。氣產量遵循與油產量相似的規律,但不太明顯。在第一期開發方案新設計的78口井中有58口為針對“片狀”或“雜亂弱”反射部署的水平井,因此,創新現有碳酸鹽巖孔洞裂縫性發育特征判斷方法是方案實施成敗的關鍵。
公開號為 CN103325118A,公開日為2013年9月25日的中國專利文獻公開了一種獲取碳酸鹽巖巖心孔洞特征參數的方法及裝置,其中,該方法包括:對碳酸鹽巖巖心原始圖像進行數據化圖像預處理;從預處理后的巖心圖像中提取出巖心圖像上的孔洞特征信息;根據所述孔洞特征信息并結合巖心孔洞幾何參數獲取碳酸鹽巖孔洞地質參數。通過圖像數字化處理提取碳酸鹽巖巖心圖像上的孔洞特征信息;結合巖心孔洞幾何參數定量計算方法計算得到相關特征參數;最后統計分析巖心孔洞特征地質參數的計算結果,生產相應的孔洞分析報表并顯示分析計算的結果,根據需要可以進行計算結果的存儲;這樣,可以很方便的對碳酸鹽巖巖心表面孔洞進行特征提取和宏觀微觀的分析,獲取相關地質特征參數,更好地研究和預測儲層的分布情況。
但是,以上述專利文獻為代表的現有技術,其不能直接適用于塔中中古8與43井區下奧陶統鷹山組此類主要由喀斯特改造的碳酸鹽巖儲層,其儲集空間主要為裂縫或與裂縫相關的溶蝕孔洞,巖石基質孔隙很低。這些儲集空間主要是由多期表生溶蝕作用與后期上升型溶蝕作用疊加改造的結果,因此儲層結構復雜、非均質性強,上述現有技術只針對巖心開展孔洞參數刻畫研究,不能對未鉆井地區提供有益的指導。
發明內容
本發明旨在針對上述現有技術所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種碳酸鹽巖孔洞裂縫性發育特征判斷方法,本發明提出了以縫洞儲集單元為核心的解剖思路和方法,用以指導地質油藏研究、井位部署、優化水平井軌跡。提高了儲層鉆遇率,取得了居于國內領先的勘探開發鉆探綜合成功率,實現了單井高產穩產。
本發明是通過采用下述技術方案實現的:
一種碳酸鹽巖孔洞裂縫性發育特征判斷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如下:
a、對三維地震數據體進行屬性處理,用不同屬性特征刻畫相對聚集群狀分布的孔、洞、縫網絡結構體作為油氣藏單元劃分的依據,開展斷裂解釋和層位追蹤;
b、利用地震資料,開展儲層屬性分析、儲層預測、裂縫預測、儲層孔隙度反演研究,預測有效儲層厚度和有效儲層孔隙度;
c、以巖心、測井、地震資料為基礎,分析儲層巖性、儲層空間類型,縫洞儲層被充填程度,縫洞儲層被充填程度在縱向和橫向上的變化規律;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石油集團川慶鉆探工程有限公司,未經中國石油集團川慶鉆探工程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610094342.3/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