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新能源微電網儲能系統在審
| 申請號: | 201610093479.7 | 申請日: | 2016-02-19 |
| 公開(公告)號: | CN105576685A | 公開(公告)日: | 2016-05-11 |
| 發明(設計)人: | 田麗;王春亭;聶啟燕;鳳志民;吳道林;李從飛;鄧多成;嚴晨曦;王軍 | 申請(專利權)人: | 安徽工程大學 |
| 主分類號: | H02J3/32 | 分類號: | H02J3/32;H02J3/38 |
| 代理公司: | 北京風雅頌專利代理有限公司 11403 | 代理人: | 楊紅梅 |
| 地址: | 241000 安*** | 國省代碼: | 安徽;3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新能源 電網 系統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移動儲能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新能源微電網儲能系統。
背景技術
新能源微電網發電具有小型化、模塊化、地域分布較為廣泛以及靠近需求側等特點,具 有能源利用率較高、低污染、安裝靈活、便于電力調度及可增加電力系統可靠和靈活性,被 作為大電網運行的有效補充和強力支撐。但是,新能源微電網發電的應用對電網的潮流方向 產生一定影響。傳統電網的潮流流向是單一方向,即發電廠母線指向負荷,而新能源微電網 電源接入后,電網潮流可能出現雙向流動;新能源微電網電源具有間歇性、不確定性等問題, 其接入后,會對整個電網的穩定性、網絡損耗及電能質量等產生較大影響。新能源發電功率 具有波動性和不確定性,需要利用儲能系統進行功率調控。
發明內容
根據以上現有技術的不足,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出一種新能源微電網儲能系 統,通過鋰電池和超級電容混合儲能系統,解決了微電網接入電網對電網的沖擊,造成電網 穩定性差、網絡損耗的問題。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為:一種新能源微電網儲能系統,包括 光伏發電單元、混合儲能裝置、負荷和電源控制系統,光伏發電單元包括光伏陣列和發電控 制器,光伏陣列經發電控制器與直流母線連接,并通過并網逆變器接入電網,混合儲能裝置 包括鋰電池儲能系統和超級電容儲能系統,鋰電池和超級電容器各自通過DC/DC雙向變換器 并入系統母線,負荷經DC/DC控制器或者AC/DC控制器并入系統母線,電源控制系統連接光 伏發電單元和混合儲能裝置,控制混合儲能裝置的充放電過程。所述電源控制系統包括第一 中央管理單元、第一控制器、第二控制器、儲能控制器和參數采樣單元,第一中央管理單元 通過儲能控制器分別連接至第一控制器和第二控制器,儲能控制器連接混合儲能系統,第一 控制器連接并網逆變器,第二控制器連接發電控制器。所述儲能控制器包括第二中央管理單 元、第三控制器和第四控制器,第三控制器連接鋰電池儲能系統,第四控制器連接超級電容 儲能系統。所述采樣單元包括電壓參數采樣單元和電流參數采樣單元,所述電壓采樣參數包 括光伏電池出口工作電壓、系統母線電壓、超級電容器出口側電壓,電流采樣參數包括光伏 陣列輸出電流、超級電容器輸出電流及鋰電池輸出電流。所述電流采樣單元采用霍爾電流傳 感器。所述DC/DC雙向變換器采用2個絕緣柵雙極型晶體管集成的半橋模塊。
本發明有益效果是:通過電源控制系統對微電網的各模塊的工作電壓和電流進行采集,調 控儲能系統的充放電過程,提高了微電網接入電網的穩定性,減小網絡損耗。
附圖說明
下面對本說明書附圖所表達的內容及圖中的標記作簡要說明:
圖1是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的混合儲能系統的結構圖。
圖2是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的混合儲能系統電源控制結構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對照附圖,通過對實施例的描述,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如所涉及的各構件的形狀、 構造、各部分之間的相互位置及連接關系、各部分的作用及工作原理、制造工藝及操作使用 方法等,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以幫助本領域技術人員對本發明的發明構思、技術方案有更 完整、準確和深入的理解。
本發明提供的新能源微電網儲能系統包括光伏發電單元、混合儲能裝置、負荷和電源控 制系統,光伏發電單元包括光伏陣列和發電控制器,光伏陣列經發電控制器與直流母線連接; 混合儲能裝置包括鋰電池儲能系統和超級電容儲能系統,鋰電池和超級電容器各自通過DC/DC 雙向變換器并入系統母線,混合儲能裝置作為平衡節點,起到調整直流母線電壓,維持系統 功率平衡的作用。直流負荷直接或經DC/DC控制器并入系統母線,交流負荷經AC/DC控制器 并入系統母線,根據負荷性質確定減載時切除負荷的順序。
如圖1,為本發明的混合儲能系統的結構圖,DC/DC雙向變換器是混合儲能系統的核心, 是實現混合儲能系統能量管理的關鍵。由于降壓/升壓(Buck/Boost)雙向變換器僅有2個 功率半導體器件(集成在一個絕緣柵雙極晶體管(IGBT)半橋模塊中),不包含變壓器,結構 緊湊,體積較小,工作效率較高。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安徽工程大學,未經安徽工程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610093479.7/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