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地下蓄水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610092437.1 | 申請日: | 2016-02-19 |
| 公開(公告)號: | CN105735450B | 公開(公告)日: | 2017-08-01 |
| 發明(設計)人: | 曹林濤;梁學戰;曹亦斌;陳義運;劉克國 | 申請(專利權)人: | 湖北文理學院 |
| 主分類號: | E03F1/00 | 分類號: | E03F1/00;E03F5/10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441053 湖北省襄樊市*** | 國省代碼: | 湖北;4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地下 蓄水 方法 | ||
1.一種地下蓄水方法,其特征在于:
分下列步驟完成:
步驟一、準備工作:收集園林或市政環衛體系的落葉,并以其為主要材料加黏土與水,壓縮成整體且不松散的餅塊狀,橫豎疊放即得到敗葉吸水體;收集枝干,把直徑低于3cm的分段彎折為3-6節的多節棍狀,混堆即得到短棒膨脹體,其余的枝干切割長為100-150cm,豎向捆扎即得到長棒支撐體;收集碎石或以磚石為主的建筑垃圾,以網袋包裝后并柱狀疊放即可成為骨料綜合體;
步驟二、地下空間開挖:移開綠地的表土及其草皮,向地下空間開挖溝槽;
步驟三、地下蓄水體構造:對開挖后的地下空間劃分段落,敗葉吸水體與長棒支撐體和短棒膨脹體交錯填充,骨料綜合體位于上述敗葉吸水體、長棒支撐體和短棒膨脹體一側;
步驟四、側溝集散:在近骨料綜合體處的近表層引出集散功能的淺水溝,不僅便于水分稀缺時蓄集水分也便于富余水分的蒸發排放;
步驟五、表土歸位:把表土及其草皮搬移回來覆蓋開挖回填的地表,骨料綜合體處表層保持裸露便于滲透與標記位置。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地下蓄水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步驟一中的敗葉吸水體,松散落葉體積分數為95-100%,黏土體積分數為0-3%,水分體積分數為0-2%。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地下蓄水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步驟三中的劃分段落,每個段落以近圓柱型為宜。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湖北文理學院,未經湖北文理學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610092437.1/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