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海馬與細角螺混養的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1610088114.5 | 申請日: | 2016-02-16 |
| 公開(公告)號: | CN105724282A | 公開(公告)日: | 2016-07-06 |
| 發明(設計)人: | 郭炳堅;萬為民;張煌龍;郭小炯;郭鑫燁;李志強 | 申請(專利權)人: | 福建港德水產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A01K61/00 | 分類號: | A01K61/00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362100 福*** | 國省代碼: | 福建;35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海馬 細角螺 混養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動物養殖技術領域,涉及一種海馬與細角螺混養的方法。
背景技術
海馬是重要的小型海洋硬骨魚類,屬世界一級保護動物,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其本身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有“南方人參”之稱。因此,如何進行海馬天然資源保護和開展人工增養殖工作是十分重要的。但是,迄今為止人工開展海馬養殖成活率低;養殖成本居高不下。這主要是因為海馬對于水質、水溫、光照強度及營養條件要求較高,尤其是海馬幼體對于養殖環境要求更為苛刻。
目前,已報道的人工增養殖海馬的方法有多種,如網箱、聚酯纖維水槽、土池、水泥池以及水族缸等,上述方法通常需要頻繁換水,以防止水體中殘餌的產生,因此導致生產過程中勞動強度大,成本高居不下。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技術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種海馬與細角螺混養的方法,構建海馬與細角螺混養的模式,模擬養殖生物自然海區生態環境。通過養殖池內放養細角螺、海馬構建魚、貝循環生態養殖系統,它使得養殖池中各生態位和營養級均有適宜的養殖對象與之適應,避免餌料浪費及殘餌對于水體的污染。細角螺與海馬分別占據養殖環境中不同的生態位,可以使水體中各種天然餌料和投入的人工飼料被充分利用,提高了養殖池中物質和能量的總換化率,有效地穩定水質、控制病原的進入。海馬餌料主要為橈足類、鹵蟲及小雜蝦;細角螺為底棲肉食性,養殖過程中不另外投喂,以便讓其食用海馬養殖過程中所產生的殘餌,起到“清道夫”的作用。以便達到提高餌料利用率,解決殘餌對水體的污染,防治病害的發生,節約生產成本的目的。
其具體技術方案為:
一種海馬與細角螺混養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充分清池
養殖池采用3m×8m×1.5m規格水泥池,清池曝曬后注入過濾好的海水,海水高度為1-1.2m。
2)微藻培養
養殖前進行水體微藻培育,微藻總密度為:6×106-7.5×106/ml,其種類主要包括:小球藻5%、硅藻80%、扁藻5%和光合細菌10%,其中,小球藻、硅藻、扁藻作為養殖生物的餌料,在調節水質基礎上為養殖生物提供營養;光合細菌起到調節水質的作用;
3)生態系統構建
環境參數:
水溫:25±3℃、鹽度20±5‰、酸堿度8±0.2、光照強度2000-5000lx、溶解氧4-8mg/l;
生態系統構建:
前期養殖生物分別進行育苗,孵化,自孵化后30d,當海馬平均體長達到2cm;細角螺平均體長達到2.0cm后,放入生態養殖池進行養成,育苗池底鋪設四角磚。
優選地,步驟3)中,海馬在養殖階段30天-55天時,放養密度為300-400尾/m3,餌料構成包括橈足類幼體、鹵蟲幼體、小蝦苗。
進一步,所述橈足類幼體、鹵蟲幼體、小蝦苗的比例為1∶1∶1。
優選地,步驟3)中,海馬在養殖階段55天-70天時,放養密度為200-300尾/m3,餌料構成包括鹵蟲無節幼體、枝角類、小雜蝦。
進一步,所述鹵蟲無節幼體、枝角類、小雜蝦的比例為1∶1∶1。
優選地,步驟3)中,每池布設四角磚120塊,所述四角磚規格為25cm×25cm×6cm。
優選地,步驟3)中,螺殼長度2.0-5.0cm時,放養密度為200-400只/m3,餌料構成包括橈足類幼體、鹵蟲幼體、小蝦苗。
進一步,所述橈足類幼體、鹵蟲幼體、小蝦苗的比例為1∶1∶1。
優選地,步驟3)中,螺殼長度≥5.0cm時,放養密度為30-40只/m3,餌料構成包括鹵蟲無節幼體、枝角類、小雜蝦。
進一步,所述鹵蟲無節幼體、枝角類、小雜蝦的比例為1∶1∶1。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有益效果: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福建港德水產有限公司,未經福建港德水產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610088114.5/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光唇魚高效人工繁殖方法
- 下一篇:工業豆清水的預處理工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