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超低能耗蓄供兩用冷熱并用的空調系統有效
| 申請號: | 201610080497.1 | 申請日: | 2016-02-03 |
| 公開(公告)號: | CN105546697B | 公開(公告)日: | 2019-02-05 |
| 發明(設計)人: | 何青;李淳 | 申請(專利權)人: | 天津市天友建筑設計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F24F5/00 | 分類號: | F24F5/00;F25B15/06;F25B27/00 |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新天方專利代理有限責任公司 12104 | 代理人: | 張強 |
| 地址: | 300384 天津市南開區新技術產*** | 國省代碼: | 天津;1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能耗 兩用 冷熱 并用 空調 系統 | ||
本發明是一種超低能耗蓄供兩用冷熱并用的空調系統,由低溫土壤換熱器;高溫土壤換熱器;冷卻塔;蓄冷循環泵;放冷循環泵;太陽能槽式集熱器;高溫油循環泵;油水換熱器;蓄熱循環泵;溴化鋰吸收式制冷機組;冷水循環泵;雙冷源新風處理機組;地板輻射供冷供熱系統;放熱循環泵和混水裝置組成蓄冷循環段、供冷循環段、蓄熱循環段和供熱循環段共四個循環段。本發明采用空氣能及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減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將空調冷、熱量均儲存在土壤中,減少夏季的熱島效應;全年空調運行能耗可低于10kwh/m2·a,達到空調超低能耗的效果,節約了80%的電能,節約運行費用。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建筑暖通空調系統領域,尤其涉及一種超低能耗蓄供兩用冷熱并用的空調系統。
背景技術
隨著國家對綠色建筑及節能建筑的推廣及普及,以及對建筑的能耗指標進行限制的背景下,現有的新建及既有建筑對于低能耗的運營需求越來越急迫,在建筑節能方面主要有被動式與主動式兩種節能技術方式,而空調能耗在總建筑能耗中所占的比例將近50%,據統計,在典型辦公建筑中,總能耗為80-120kwh/m2·a,其中空調能耗占總能耗的50-70%,其節能潛力非常巨大,利用主動式技術來降低空調能耗的潛力巨大。
傳統空調系統,在高溫低濕的初夏或夏末需開啟制冷設備來消除室內余熱(顯熱),而此部分余熱完全由天然冷源(反季節蓄冷技術)來代替制冷主機工作;同理,冬季可以用高溫蓄熱技術及太陽能的直供技術來實現,以減小供熱設備的開啟時間,是一種充分利用自然能來代替機械能,減小電或燃氣等化石能源驅動的可再生能源利用技術,來達到空調系統超低能耗,大幅降低空調運行費用的一種先進的空題系統,對可持續發展,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
發明內容
本發明提供一種超低能耗蓄供兩用冷熱并用的空調系統,由低溫土壤換熱器;高溫土壤換熱器;冷卻塔;蓄冷循環泵;放冷循環泵;太陽能槽式集熱器;高溫油循環泵;油水換熱器;蓄熱循環泵;溴化鋰吸收式制冷機組;冷水循環泵;雙冷源新風處理機組;地板輻射供冷供熱系統;放熱循環泵和混水裝置組成蓄冷循環段、供冷循環段、蓄熱循環段和供熱循環段共四個循環段;
供冷循環段分為無光供冷循環段和有光供冷循環段;供熱循環段分為日間供熱循環段和夜間供熱循環段;
蓄冷循環段是由冷卻塔連接蓄冷循環泵,蓄冷循環泵連接低溫土壤換熱器,低溫土壤換熱器置于地下;
無光供冷循環段是由低溫土壤換熱器連接放冷循環泵,放冷循環泵循環連接地板輻射供冷供熱系統,放冷循環泵循環連接雙冷源新風處理機組;
有光供冷循環段是由太陽能槽式集熱器連接溴化鋰吸收式制冷機組,溴化鋰吸收式制冷機組連接冷水循環泵,冷水循環泵連接雙冷源新風處理機組;
蓄熱循環段是由太陽能槽式集熱器連接油水換熱器,油水換熱器連接蓄熱循環泵,蓄熱循環泵連接高溫土壤換熱器,高溫土壤換熱器置于地下;
日間供熱循環段是由太陽能槽式集熱器連接高溫油循環泵,高溫油循環泵連接油水換熱器,油水換熱器連接蓄熱循環泵,蓄熱循環泵連接混水裝置,混水裝置連接地板輻射供冷供熱系統和雙冷源新風處理機組;
夜間供熱循環段是由高溫土壤換熱器連接放熱循環泵,放熱循環泵連接地板輻射供冷供熱系統;
所述的雙冷源新風處理機組包括預冷表冷器和直膨式熱泵裝置。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本發明所述的一種超低能耗蓄供兩用冷熱并用的空調系統,采用空氣能及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減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將空調冷、熱量均儲存在土壤中,減少夏季的熱島效應;全年空調運行能耗可低于10kwh/m2·a,達到空調超低能耗的效果,節約了80%的電能,節約運行費用。
附圖說明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天津市天友建筑設計股份有限公司,未經天津市天友建筑設計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610080497.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