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高低頻融合無線接入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610079606.8 | 申請日: | 2016-02-04 |
| 公開(公告)號: | CN107040941B | 公開(公告)日: | 2019-10-15 |
| 發明(設計)人: | 羅振東 | 申請(專利權)人: | 工業和信息化部電信研究院 |
| 主分類號: | H04W24/02 | 分類號: | H04W24/02;H04W24/08;H04W16/14 |
| 代理公司: | 北京德琦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018 | 代理人: | 謝安昆;宋志強 |
| 地址: | 100191 ***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低頻 融合 無線 接入 方法 | ||
本申請提供了一種高低頻融合無線接入方法,該方法包括:通過累積測量終端與高頻基站及低頻基站間的信道增益,得到高頻信道增益的經驗分布和在各高頻信道增益條件下的低頻信道增益的經驗條件分布;基于獲取的經驗分布,以及經驗條件分布,利用低頻信道增益選擇終端啟動高頻通信的時機以及適合與其建立鏈路的高頻基站。該技術方案能夠優化是否使用高頻鏈路的確定過程,減少無謂的高頻通信啟動次數和能量消耗。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通信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高低頻融合無線接入方法。
背景技術
為滿足高速增長的移動數據業務流量需求,未來移動通信系統需要更多的頻譜資源。
6GHz以下頻段具有良好的信道傳播特性,非常適合移動通信應用,但目前低頻段的頻率資源已經十分稀缺,很難找到連續的大帶寬頻率資源。為滿足未來移動通信業務需求,需要充分利用各種可用的頻率資源。6GHz以上擁有大量的空閑頻譜資源,可以有效緩解未來頻譜資源緊張的狀況,因此工作在6GHz以上的高頻段通信也成為未來移動通信的重要發展趨勢。
6GHz以上高頻段通信的系統設計需要考慮高頻無線信道和射頻器件特性。一方面,高頻段無線信道路徑損耗大,而且信號繞射能力差,覆蓋能力弱,無法獨立組網;另一方面,高頻射頻器件效率較低、功耗大,且相位噪聲較大,需要優化技術方案以適應高頻器件需求。尤其是,高頻段通信的信道帶寬可達數百MHz、甚至1GHz以上,而現有4G移動通信的基準帶寬只有20MHz,在采用相同傳輸技術時,高頻段通信的功耗可能會高數十倍。
由于信道傳播條件較差,高頻通信系統需要與覆蓋能力較強的低頻系統聯合組網才能實現無縫覆蓋。為了減少高頻通信的功率消耗,在沒有業務的時候,應盡可能使高頻鏈路處于關閉狀態,當有業務需要通過高頻鏈路傳輸時,再打開高頻通信鏈路。
為了克服較高的路徑損耗,終端和高頻基站可能需要采用波束賦形技術來建立連接,二者可能需要掃描所有的方向才能夠讓波束匹配成功,這一過程會消耗很多的能量和時間。然而,即便采用波束賦形技術,高頻通信也只能覆蓋部分區域,終端開啟高頻通信模塊之后并不一定能夠成功建立高頻鏈路,從而產生不必要的傳輸時間和功率開銷。
發明內容
有鑒于此,本申請提供一種高低頻融合無線接入方法,能夠優化是否使用高頻鏈路的確定過程,減少無謂的高頻通信啟動次數和能量消耗。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申請的技術方案是這樣實現的:
一種高低頻融合無線接入方法,該方法包括:
終端測量與高頻基站,以及低頻基站之間的信道增益,計算各高頻信道增益的經驗分布,以及在每個高頻信道增益條件下的低頻信道增益的經驗條件分布,并上報給基站;其中,終端與高頻基站之間的信道增益為高頻信道增益;終端與低頻基站之間的信道增益為低頻信道增益;
網絡側設備接收到各終端上報的各高頻信道增益的經驗分布,以及在每個高頻信道增益條件下的低頻信道增益的經驗條件分布,并將對應不同終端的分布進行合并,再將合并后的經驗分布和經驗條件分布進行存儲;
當高頻鏈路處于不可用的狀態,且有業務需要通過高頻鏈路傳輸時,終端測量與低頻基站之間的信道增益;并將測量到的信道增益,以及對應的低頻基站的標識通過低頻鏈路上報給網絡側設備;
網絡側設備接收到該終端與低頻基站之間的低頻信道增益,以及對應的低頻基站的標識時,根據所述低頻基站的標識,以及該終端與低頻基站之間的信道增益,查找到與接收到的低頻信道增益存在經驗條件分布的高頻基站,并使用查找到的各高頻信道增益的經驗分布,以及在每個高頻信道增益條件下的低頻信道增益的經驗條件分布,計算在接收到的低頻信道增益條件下的各高頻信道增益的后驗分布;根據所計算的后驗分布,以及預設規則判斷是否使用高頻鏈路;如果確定使用高頻鏈路,則確定要使用的高頻鏈路所需的高頻基站,并將該終端到確定的高頻基站之間的高頻鏈路處于可用狀態。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工業和信息化部電信研究院,未經工業和信息化部電信研究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610079606.8/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