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用于異型雙排樁的梁式連接節點有效
| 申請號: | 201610074862.8 | 申請日: | 2016-02-03 |
| 公開(公告)號: | CN105544560B | 公開(公告)日: | 2017-07-21 |
| 發明(設計)人: | 涂兵雄;蔡燕燕;賈金青;王海濤;劉士雨;俞縉;侯煒 | 申請(專利權)人: | 華僑大學 |
| 主分類號: | E02D17/04 | 分類號: | E02D17/04;E02D5/00 |
| 代理公司: | 泉州市文華專利代理有限公司35205 | 代理人: | 戴中生 |
| 地址: | 362000 福*** | 國省代碼: | 福建;35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用于 異型 雙排樁 連接 節點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基坑支護和邊坡防護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用于異型雙排樁的梁式連接節點。
背景技術
隨著城市化建設的快速發展及城鎮一體化建設的大力推進,地下停車場、地下商業廣場、地下鐵道等地下設施建設都需要進行基坑支護。這些基坑工程往往具有以下特點:地下室外墻緊鄰建筑規劃紅線;基坑周邊既有建筑及管網等地下設施大量分布;地下水位較高。由此,使得傳統基坑支護技術存在以下三個嚴重問題:(1)傳統土釘支護、復合土釘支護、樁錨支護技術都需要在水平方向施工數十米長的土釘或錨桿,往往超越建筑規劃紅線、周邊既有建筑地下室邊線或受地下管網等設施的影響,使得這些支護技術的應用受到限制;(2)傳統懸臂樁支護或內支撐支護技術盡管無土釘或錨桿施工,可以在建筑規劃紅線范圍內施工,不受周邊地下設施影響,但是懸臂樁支護技術剛度低,基坑深度一般不超過6米,且樁頂變形較大,故工程應用受到一定限制;而內支撐支護技術需在基坑開挖的平面范圍內施工大量的鋼筋混凝土梁或鋼結構支撐構件,不僅影響土方開挖和地下基礎及建筑施工,且對于大型基坑,大量支撐構件的安裝和拆除既延長工期又增加造價;(3)對于存在地下水的基坑,為減小地下水位對周邊既有建筑及地下管網設施的影響,傳統基坑支護技術還需要在基坑周邊施工一道連續的截水帷幕墻來阻止基坑外地下水流入基坑內,而截水帷幕墻的施工大大延長工程工期、增加工程造價。
為解決傳統基坑支護技術的問題,近幾年來采用兩排鋼筋混凝土灌注樁形成的雙排樁技術開始在建筑工程中應用。與傳統基坑支護技術相比,現有的雙排樁技術存在以下優點:(1)無土釘或錨桿施工,不會因其支護結構超過建筑紅線或受地下管網設施制約而受到限制;(2)前、后排鋼筋混凝土灌注樁通過梁板連接,形成門式剛架結構,整體剛度很大,具有明顯的抵抗變形的能力,支護結構變形小,支護基坑深度大;(3)雙排樁結構不需要在基坑開挖的平面范圍內施工大量的鋼筋混凝土梁或鋼管形成內支撐,工期縮短,造價降低。
但是現有的雙排樁技術為解決基坑開挖時地下水的問題,往往在雙排樁外側或兩排樁中間再施工截水帷幕墻進行截水,由此導致了兩個嚴重問題:(1)雙排樁支護時,后排樁受力一般比前排樁受力小的多,后排樁仍然采用鋼筋混凝土灌注樁顯然不經濟實用;(2)雙排樁中的截水帷幕墻需要單獨施工,一般僅考慮其截水作用,而不考慮其擋土作用,不僅浪費材料,增加造價,還延長工期。
異型雙排樁是一種支護基坑側壁的新型雙排樁結構,由按一定樁間距布置的鋼筋混凝土灌注樁形成的前排樁及前排樁冠梁、水泥土攪拌墻和內置型鋼形成的后排墻及后排墻冠梁、連接前排樁和后排墻的剛架梁組成。而前排樁和后排墻必須形成門式剛架結構才能很好地組成剛架體系的支護結構,當后排墻的內置型鋼采用可回收方式時,前排樁和后排墻的連接節點對異型雙排樁的支護效果極其重要。
發明內容
當異型雙排樁中的后排墻內置可回收型鋼時,為保證前排樁和后排墻能形成良好的剛架結構體系,本發明提供了一種用于異型雙排樁的梁式連接節點。采用該梁式連接節點,既可避免由于型鋼貫穿剛架梁導致剛架梁主筋無法穿越后排墻冠梁難題,同時可以解決型鋼貫穿剛架梁后導致剛架梁抗剪承載力和抗彎承載力大幅削弱的問題。
為了達成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用于異型雙排樁的梁式連接節點,包括剛架梁、后排墻冠梁和型鋼,所述型鋼的高度高出所述后排墻冠梁的頂部高度30-50cm,所述后排墻冠梁內對應所述型鋼的翼緣兩側的位置上分別綁扎有多列后排墻冠梁縱筋,所述型鋼內置于所述后排墻冠梁與所述剛架梁的交接處,所述后排墻冠梁縱筋之間通過包含小箍筋、U型主筋和型鋼外套箍筋的內置鋼筋進行連接,位于所述型鋼同一側的所述后排墻冠梁縱筋綁扎有所述小箍筋,所述U型主筋具有開口端和閉口端,所述U型主筋的開口端錨入前排樁冠梁中,所述U型鋼筋的閉口端靠近所述型鋼的翼緣,所述型鋼外套箍筋按一定間距設置于所述型鋼的外側,所述小箍筋及所述U型主筋的閉口端分別套拉在所述型鋼外套箍筋相應的一側上。
所述型鋼外套箍筋沿著所述后排墻冠梁的高度方向分布。
所述小箍筋和所述U型主筋設置在所述型鋼的翼緣寬度范圍內。
所述后排墻冠梁縱筋分布在所述型鋼的兩側,位于所述型鋼同一側的所述后排墻冠梁縱筋各有多根,此多根所述后排墻冠梁縱筋分成兩列沿著所述后排墻冠梁的寬度方向設置,每列所述后排墻冠梁縱筋分為多層沿著所述后排墻冠梁的高度方向設置。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華僑大學,未經華僑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610074862.8/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