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明專利]一種獲取共道航向信標站臺最小保護間距的方法及系統有效
| 申請?zhí)枺?/td> | 201610064747.2 | 申請日: | 2016-01-29 |
| 公開(公告)號: | CN105628029B | 公開(公告)日: | 2019-01-15 |
| 發(fā)明(設計)人: | 李銳;王建強;程延松;周自力;王軍;劉云 | 申請(專利權)人: | 成都民航空管科技發(fā)展有限公司;中國民用航空總局第二研究所 |
| 主分類號: | G01C21/20 | 分類號: | G01C21/20;G08G5/02;B64D45/04 |
| 代理公司: | 北京酷愛智慧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514 | 代理人: | 殷瑞劍 |
| 地址: | 610041 四川*** | 國省代碼: | 四川;5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獲取 航向 信標 站臺 最小 保護 間距 方法 系統 | ||
1.一種獲取共道航向信標站臺最小保護間距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該方法包括:
步驟S1:通過天線輻射角度和天線方向圖建立共道LOC的典型場景模型;
步驟S2:利用航向信標站/航向信標站間距曲線圖擬合得到滿足干擾保護比的需求保護間距;
步驟S3:獲取航向信標站/航向信標站空間物理間距;
步驟S4:通過需求保護間距和空間物理間距獲得共道航向信標的最小保護間距;
步驟S1所述的典型場景模型包括:正向共道航向信標場景、反向共道航向信標場景、平行正向共道航向信標場景和平行反向共道航向信標場景;
在所述正向共道航向信標場景下所述天線輻射角度表示為:
在所述反向共道航向信標場景下所述天線輻射角度表示為:
在所述平行正向共道航向信標場景下所述天線輻射角度表示為:
在所述平行反向共道航向信標場景下所述天線輻射角度表示為:
其中θ表示天線輻射角度、SP為干擾航向信標站點與期望航向信標站點間的空間物理間距;所述空間物理間距SP=dU+dD,其中dU為干擾航向信標設備站點到期望航向信標設備關鍵點的間距,dD為期望航向信標設備站點到關鍵點的間距。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引導間距為17海里的關鍵點對應的需求保護間距表示為:
其中SD為需求保護間距,ESR=D/U-PD+PU-AD+AU+GU-GD為等效信號比;D/U為關鍵點處期望信號與干擾信號功率應當滿足的比值,PD和PU分別為期望信號載波功率與干擾信號載波功率,AD和AU分別為期望發(fā)射機天線增益與干擾發(fā)射機天線增益,GD和GU分別為期望發(fā)射機在考察位置相對于主瓣天線增益的相對天線增益與干擾發(fā)射機相對天線增益。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引導距離為25海里的關鍵點對應的需求保護間距表示為:
其中SD為需求的保護間距,ESR=D/U-PD+PU-AD+AU+GU-GD為等效信號比;D/U為關鍵點處期望信號與干擾信號功率應當滿足的比值,PD和PU分別為期望信號載波功率與干擾信號載波功率,AD和AU分別為期望發(fā)射機天線增益與干擾發(fā)射機天線增益,GD和GU分別為期望發(fā)射機在考察位置相對于主瓣天線增益的相對天線增益與干擾發(fā)射機相對天線增益。
4.根據權利 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S4所述獲取共道航向信標的最小保護間距步驟包括:
步驟S41:獲取典型場景模型中需求保護間距和空間物理間距相等時的空間物理間距取值范圍內的平均值;
步驟S42:根據所述取值范圍內的平均值獲取干擾發(fā)射機相對天線增益的值;
步驟S43:根據所述干擾發(fā)射機相對天線增益的值獲取需求保護間距;
步驟S44:根據所述取值范圍內的平均值和需求保護間距獲取最小保護間距。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成都民航空管科技發(fā)展有限公司;中國民用航空總局第二研究所,未經成都民航空管科技發(fā)展有限公司;中國民用航空總局第二研究所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yè)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610064747.2/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