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批量多襯底制備石墨烯薄膜的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1610063713.1 | 申請日: | 2016-01-29 |
| 公開(公告)號: | CN105668559A | 公開(公告)日: | 2016-06-15 |
| 發明(設計)人: | 高翾;李占成;姜浩;史浩飛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科學院重慶綠色智能技術研究院 |
| 主分類號: | C01B31/04 | 分類號: | C01B31/04;C23C20/06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400714 *** | 國省代碼: | 重慶;85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批量 襯底 制備 石墨 薄膜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石墨烯薄膜的制備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批量多襯底制備石墨 烯薄膜的方法。
背景技術
石墨烯是碳原子基于sp2雜化組成的六角蜂巢狀結構,僅一個原子層厚的二 維晶體。2004年,AndreGeim和KonstantinNovoselov等人發現穩定存在的單 層石墨烯,也因其在石墨烯方面的開創性工作而獲得201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近年來,石墨烯在微電子、量子物理、材料、化學等領域都表現出許多令人振奮 的性能和潛在的應用前景,吸引了科學界和工業界的廣泛關注。石墨烯具有優異 的力、熱、光、電等性質。石墨烯常溫下的電子遷移率超過15000cm2/V·s,超 過碳納米管和硅晶體,而電阻率只約10-6Ω·cm,比銅或銀的更低,是目前世上 電阻率最小的材料。而其高達97.7%的全波段透光率是其他導電材料難以匹敵的。
近年來,石墨烯在微電子、量子物理、材料、化學等領域都表現出許多令人 振奮的性能和潛在的應用前景,吸引了科學界和工業界的廣泛關注。目前,工業 上普遍采用化學氣相沉積(CVD)法作為制備大面積石墨烯的方法,但是對于 批量制備的方法都很難突破,依靠各種夾持結構的載具同時制備多片石墨烯又大 大增加了整體負載,減小了樣品數量,導致生產效率低下,而且制備出的石墨烯 薄膜均勻性不好,層數難以控制,從而導致石墨烯薄膜整體的電學性能遠遠低于 理論值。
公開號為CN104131266的專利文件公開了一種可批量制備薄膜材料的方法 及類似裝置,通過該方法可在襯底上進行沉積或噴鍍等方法批量進行石墨烯薄膜 的制備,但該方法需要依賴雙面加熱的設計方法和裝置,這種夾具結構復雜,且 所需的石墨烯生長溫度較高,所制得的石墨烯薄膜層數較少,雙面多襯底在高溫 下容易存在層間粘連的問題。
發明內容
為了克服上述背景技術中的不足,本發明提供了一種批量多襯底制備石墨 烯薄膜的方法,該方法步驟如下:
(1)基底高溫退火:將金屬基底在溫度900℃-1050℃下進行退火處理30min 以上,并冷卻至室溫;
(2)涂布碳源:在金屬基底上涂布一層碳源溶液,并烘干溶液至固化;
(3)放樣品:將涂有固態碳源的金屬基底切成適合CVD反應腔體尺寸的大 小,并層狀堆疊好;
(4)石墨烯成核:將涂有碳源的多層金屬基底一并放入CVD反應腔體中, 溫度升高至碳源的分解溫度,碳原子重新組合,進入石墨烯成核階段;
(5)薄膜生長:碳源分子擴散至整個金屬基底上,在石墨烯晶核周圍擴散并 繼續外延生長,形成石墨烯薄膜;
(6)冷卻:將基底和石墨烯進行冷卻降溫,完成石墨烯薄膜的制備。
本發明所涉及的金屬基底可以為Cu,Ru,Ni,Ir,Pt等中的一種或者兩種 的合金。
本發明所涉及的碳源溶液可以是碳氫或者碳氫氧的聚合物碳源,即聚丙烯酸 酯、聚甲基丙烯酸酯、聚丙烯酸酯和聚甲基丙烯酸酯的共聚物或者聚醚,聚酯, 聚烯烴等。
本發明所涉及的涂有固態碳源的金屬基底的層數為單層或2~100層中的任 意層數。
本發明所公開的一種批量多襯底制備石墨烯薄膜的方法,采用多襯底上的固 態碳源來批量制備石墨烯,多層襯底可以密集堆積,省略了多襯底制備必須的夾 具結構;精密控制碳源濃度,通過碳源涂布量控制石墨烯薄膜的層數,在生長過 程中除去了現有CVD方法中氣體碳源和氫氣的成本;降低石墨烯生長溫度,使 碳原子在400~500℃的溫度下擴散生成石墨烯薄膜,減少了升降溫時間和能源損 耗,具有工業化優點。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所涉及的石墨烯薄膜制備方法的技術流程圖。
圖2為具有涂布均勻的PMMA的銅箔堆疊在一起的示意圖,其中,1為碳 源涂層,2為金屬基底。
圖3為銅箔上生長的石墨烯轉移到PET上的方塊電阻分布圖。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1
本實施例提供了一種批量多襯底制備石墨烯薄膜的方法,該方法的技術流程 如圖1所示,包括金屬基底退火,涂布固態碳源,固化碳源,多襯底堆放,碳源 分解成核,石墨烯生長成膜和冷卻過程,具體步驟如下: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科學院重慶綠色智能技術研究院,未經中國科學院重慶綠色智能技術研究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610063713.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