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數據幀發送方法和接入設備有效
| 申請號: | 201610061708.7 | 申請日: | 2016-01-28 |
| 公開(公告)號: | CN107018072B | 公開(公告)日: | 2019-12-17 |
| 發明(設計)人: | 張元元 | 申請(專利權)人: | 華為技術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H04L12/709 | 分類號: | H04L12/709;H04L29/06;H04L12/801 |
| 代理公司: | 11291 北京同達信恒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馮艷蓮 |
| 地址: | 518129 廣東***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數據 發送 方法 接入 設備 | ||
一種數據幀發送方法和接入設備,應用于匯聚層部署了M?LAG的組網中,通過在接入設備上定義一種子LAG,該子LAG中只包含接入設備與其中一個匯聚設備之間的物理鏈路,該其中一個匯聚設備連接的防火墻處于工作狀態。到達接入設備的南北向流量只通過該子LAG包含的物理鏈路轉發至匯聚設備,從而優化了南北向流量的傳輸路徑,保證了訪問外部網絡的南北向流量不會經過匯聚設備之間的peer?link,也減少了peer?link的帶寬壓力。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通信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數據幀發送方法和接入設備。
背景技術
跨設備鏈路聚合組(英文:multi-chassis link aggregation group,簡稱:M-LAG)是一種實現跨網絡設備鏈路聚合的機制,將一臺設備與另外兩臺設備進行跨設備鏈路聚合。組成M-LAG的兩臺設備有獨立的控制平面和管理平面,可以獨立升級,維護方便。
通常M-LAG部署于匯聚層,實現匯聚設備和接入設備之間的網絡無環化,從而取代生成樹協議(英文:Spanning Tree Protocol,簡稱:STP)。
一種M-LAG的部署方案如圖1所示:匯聚設備DS1和DS2組成M-LAG系統,該M-LAG系統可包括多個M-LAG(圖中示出了第一M-LAG和第二M-LAG),其中,第一M-LAG的兩條鏈路連接接入設備AS1,第二M-LAG的兩條鏈路連接接入設備AS2。DS1和DS2之間存在一條直連鏈路,稱為對等鏈路(英文:peer-link),用于協商報文的交互及部分流量的傳輸。
在圖1所示的組網中,內外網之間的南北向流量通常需要經過防火墻以實現安全防護,當前防火墻的部署方式基本是主備模式,即圖1中的防火墻1和防火墻2之間只有一個處于工作狀態。假設DS1和核心設備CS1之間的防火墻1處于工作狀態,則訪問外部網絡的南北向流量從DS1轉發至防火墻1,訪問內部網絡的南北向流量從防火墻1轉發至DS1。但由于匯聚設備DS1和DS2之間部署了M-LAG,接入設備AS1會將DS1和DS2認為是一臺設備,因此AS1在向匯聚設備發送南北向流量時,一部分南北向流量會通過AS1與DS1之間的鏈路1直接發送至DS1,另一部分南北向流量會通過AS1與DS2之間的鏈路2先發送至DS2,再經過peer-link迂回到DS1。如果訪問外部網絡的流量較大,則可能會造成peer-link鏈路的流量過載,影響訪問外部網絡的南北向流量的發送速度。
發明內容
本申請提供一種數據幀發送方法和接入設備,應用于匯聚層部署了M-LAG的組網中,用以優化南北向流量的傳輸路徑,保證南北向流量不經過匯聚設備之間的peer-link,避免了因為peer-link鏈路帶寬過載而影響訪問外部網絡的南北向流量的發送速度的情況。
本發明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種數據幀發送方法,包括:
接入設備接收第一匯聚設備通過所述第一匯聚設備與所述接入設備之間的第一物理鏈路發送的第一指示消息,所述第一指示消息用于指示將所述第一物理鏈路加入M-LAG的子LAG,所述子LAG只包含一個匯聚設備與所述接入設備之間的物理鏈路,所述第一匯聚設備與所述接入設備之間的物理鏈路和第二匯聚設備與所述接入設備之間的物理鏈路組成所述M-LAG,所述第一匯聚設備與所述第二匯聚設備組成VRRP備份組,所述第一匯聚設備連接的防火墻處于工作狀態,所述第二匯聚設備連接的防火墻處于備份狀態;
所述接入設備根據所述第一指示消息將所述第一物理鏈路加入子LAG;
所述接入設備將所述第一物理鏈路加入所述子LAG后,建立所述VRRP備份組的虛擬MAC地址與所述子LAG的接口的對應關系;
所述接入設備接收數據幀;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華為技術有限公司,未經華為技術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610061708.7/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數據顯示系統、數據中繼設備、數據中繼方法、數據系統、接收設備和數據讀取方法
- 數據記錄方法、數據記錄裝置、數據記錄媒體、數據重播方法和數據重播裝置
- 數據發送方法、數據發送系統、數據發送裝置以及數據結構
- 數據顯示系統、數據中繼設備、數據中繼方法及數據系統
- 數據嵌入裝置、數據嵌入方法、數據提取裝置及數據提取方法
- 數據管理裝置、數據編輯裝置、數據閱覽裝置、數據管理方法、數據編輯方法以及數據閱覽方法
- 數據發送和數據接收設備、數據發送和數據接收方法
- 數據發送裝置、數據接收裝置、數據收發系統、數據發送方法、數據接收方法和數據收發方法
- 數據發送方法、數據再現方法、數據發送裝置及數據再現裝置
- 數據發送方法、數據再現方法、數據發送裝置及數據再現裝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