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改進的反應容器在審
| 申請號: | 201610059935.6 | 申請日: | 2016-01-28 |
| 公開(公告)號: | CN105498673A | 公開(公告)日: | 2016-04-20 |
| 發明(設計)人: | 王海龍 | 申請(專利權)人: | 王海龍 |
| 主分類號: | B01J19/18 | 分類號: | B01J19/18;B01J19/14;B01J19/00;B01F13/02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聚陽光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250 | 代理人: | 張建綱 |
| 地址: | 325600 浙江*** | 國省代碼: | 浙江;3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改進 反應 容器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液相反應容器,屬于化工設備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在化工生產行業中,存在著大量的液相反應,如浸出、萃取、高分子聚合反應等。現在化工生產正逐步走向自動化、精細化,為了使生產出的化學產品性質均勻、穩定,反應率高。需要將液相反應的反應條件,如溫度、壓強等,控制在較為嚴格的工藝范圍內,同時為了符合大規模生產過程的需求,還需要保證反應容器中液相的物質成分和溫度的均勻。
現有技術中,一般采用在反應容器的罐體外壁處設置加熱裝置的方式來控制罐體的溫度,然而,由于罐體具有一定的體積,在罐體外壁處進行加熱,往往只能保證罐體的外壁附近的區域能夠達到所需溫度,罐體內部遠離外壁的區域往往達不到所需溫度,從而使得罐體內部溫度不均勻,影響液相反應的均勻性。
發明內容
因此,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現有技術的液相反應容器液相的物質成分和溫度的均勻性較差的問題,從而提供一種適用于大規模生產的,使內部液相物質成分和溫度均勻的液相反應容器。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的一種反應容器,包括,
罐體,具有容納空間;
外部加熱裝置,圍繞所述罐體的外壁設置;
攪拌裝置,包括沿豎直方向設置在所述罐體中心位置的能夠在動力裝置帶動下轉動的轉軸,以及沿著所述轉軸的高度方向設置在所述轉軸上的若干槳葉,相鄰兩個所述漿葉之間的距離,沿著所述轉軸的高度方向,從下到上逐漸增大,所述轉軸和槳葉均由導熱材料制成,所述轉軸和所述漿葉均具有空腔;所述漿葉的最外側端與所述罐體內壁之間的水平距離,小于位于所述轉軸最上端的所述漿葉的上表面與所述罐體的頂壁之間的豎直距離;
內部加熱裝置,包括絕緣設置在所述轉軸的空腔內的第一電熱絲和絕緣設置在所述漿葉的空腔內的第二電熱絲,能夠在通電時產生熱量;
氣體入口,為多個,設置在所述罐體底壁和/或側壁上,用于向所述罐體內通入惰性氣體,沿著罐體的高度方向,相鄰的兩個所述氣體入口在豎直方向上的距離為500-550mm;
氣體出口,用于將所述罐體內的惰性氣體導出;
溫度傳感器,為多個,設置在所述罐體的不同位置處,用于獲取所述罐體不同位置處的溫度狀況;
壓力傳感器,設置在所述罐體內,用于獲取所述罐體內的壓力;
泄壓閥,設置在所述罐體的內壁上;
控制器,與溫度傳感器以及壓力傳感器連接,用于接收溫度傳感器獲取的溫度信號,并根據溫度信號控制內部加熱裝置、外部加熱裝置以及氣體入口的開啟、關閉并控制內部加熱裝置、外部加熱裝置的加熱程度以及氣體入口處通入的氣體的溫度;并接收壓力傳感器獲取的壓力信號,并在罐體內的壓力達到預設壓力值時,控制泄壓閥打開對罐體進行泄壓。
在豎直方向上,位于最上部的漿葉的上表面距離罐體頂壁的豎直距離,大于位于最下部的漿葉的下表面距離罐體底壁的豎直距離。
所述漿葉的最外側端與所述罐體內壁之間的水平距離為50-100mm,位于所述轉軸最上端的所述漿葉的上表面與所述罐體的頂壁之間的豎直距離為300-400mm,位于所述轉軸最下端的所述漿葉的下表面與所述罐體的底壁之間的豎直距離為
所述罐體的側壁上沿高度方向設置有多個所述氣體入口,且所述氣體入口的內徑從所述罐體底部向著所述罐體頂部逐漸減小。
沿著所述罐體的高度方向,相鄰兩個氣體入口中,位于高處的氣體入口的內徑與位于低處的氣體入口的內徑之比為0.8-0.9:1。
位于所述罐體的側壁上的氣體入口設置在兩個相鄰的所述槳葉中間。
所述罐體的側壁上的氣體入口的中軸線與所述罐體內壁的切線呈30-45°。
所述罐體的底壁上的氣體入口的中軸線向著靠近所述轉軸的方向傾斜并與所述罐體的中軸線的夾角為40-60°。
相鄰的兩個所述槳葉在豎直方向上的距離為500-550mm。
本發明的上述技術方案相比現有技術具有以下優點: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王海龍,未經王海龍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610059935.6/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