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甘草種子加快繁育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1610047366.3 | 申請日: | 2016-01-25 |
| 公開(公告)號: | CN105557285A | 公開(公告)日: | 2016-05-11 |
| 發明(設計)人: | 藺海明;張漢平;王升元;王國祥;趙貴亮;彭云霞 | 申請(專利權)人: | 甘肅巨龍供銷(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甘肅省農業科學院中藥材研究所 |
| 主分類號: | A01G1/00 | 分類號: | A01G1/00 |
| 代理公司: | 甘肅省知識產權事務中心 62100 | 代理人: | 周立新 |
| 地址: | 735000 甘*** | 國省代碼: | 甘肅;6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甘草 種子 加快 繁育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中草藥種植技術領域,涉及一種甘草種子的繁育方法,特別涉及一種甘草種子加快繁育方法。
背景技術
甘草是豆科屬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與匐狀莖粗壯,是一種補益中草藥。藥用部位是根及匐狀莖,藥材性狀根呈圓柱形,氣味甜而特殊。功能主治清熱解毒、祛痰止咳、脘腹等。喜日照長、氣溫高的干燥氣候。野生甘草多生長在干旱、半干旱的荒漠草原、沙漠邊緣和黃土丘陵地帶。隨著甘草醫學研究的深入和開發力度的加大,甘草的市場需求也在逐年加大,市場前景越來越廣闊。但是野生甘草結籽年限需要時間較長,從種子種植到能結種子的年限最快也需5~6年,甚至更長,僅靠野生甘草采集已不能滿足人工種植甘草對種子的需求。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甘草種子加快繁育方法,縮短甘草結實期,滿足人工種植甘草對種子的需求。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甘草種子加快繁育方法,縮短甘草結實期,為人工種植甘草提供足夠的種子,該繁育方法具體為:
a.取三年生甘草主根為甘草種苗;選取耕灌土或沙壤土地塊;
b.采用寬窄行栽植方法栽種甘草種苗;
c.栽種后,在甘草種苗帶旁鋪設滴灌帶,在滴灌帶上覆蓋黑色地膜;在甘草苗期關鍵生育期每隔20天滴灌一次水,每次每畝滴灌量20m3,全年共滴灌8~10次;
d.甘草種子田中80%的甘草果莢成熟后,用割草機一次性收獲,并及時脫粒晾曬。
本發明加快繁育方法可將甘草繁育期提前2~3年,產籽量提高2倍以上,種子蟲蛀率控制到5%以內,較野生的下降15%以上,種子發芽率、發芽勢均大幅度提高。同時能減輕甘草種子長期依靠野生種子的壓力,有利于保護野生甘草種質資源,防治環境人為破壞等。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明進行詳細說明。
甘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在野生狀態下其繁殖的方式一是以種子繁殖,二是在極端干旱時利用匐狀莖繁殖。利用種子繁殖時新生株的結籽期一般在5~6年,當遇到氣候極度干旱的情況,甚至延遲到7~8年,給甘草的繁育帶來了困難,也嚴重影響甘草的大范圍人工種植。本發明提供了一種甘草種子加快繁育方法,縮短甘草結實期,為人工種植甘草提供足夠的種子。該繁育方法具體為:
a.取三年生、外徑2.0~3.0cm、長40~50cm的甘草主根(也稱為大苗);選取地勢平坦、土壤肥沃、灌水便利的地塊,土壤以耕灌土或沙壤土為宜,土層要求在1m以上;該地塊四周100m內無林帶或建筑物,前茬以小麥茬、玉米茬或馬鈴薯茬為佳;
采用大苗作為母根是因為其貯存的營養量足,能滿足移植后母根生根、發芽及初期快速生長的需求,選擇的母根徑粗、長度及品象一致,田間長勢也高度同步,便于生產管理。
地塊四周100m內無林帶或建筑物可充分利用光照,讓甘草在生長發育期確保光合作用強盛,促使種子飽滿,有效提高其發芽率和發芽勢。
前茬選擇小麥、玉米或馬鈴薯是由于這三種作物均非豆科作物,與豆科的甘草輪作時,可有效防治病、蟲、草害,且可均勻利用土壤肥力,確保甘草母株生長旺盛、優勢明顯。
b.采用寬窄行栽植方法栽種甘草主根:寬行行距為60cm,窄行行距為40cm,株距30~35cm;
采用寬窄行栽植能將平面用光變為立體用光,提高光能利用效率。研究表明在同樣條件下,寬窄行栽植的較等行種植的光能利用率提高10~15%。同時寬窄行栽植便于田間管理。
c.栽種后,在甘草種苗帶旁鋪設滴灌帶,在滴灌帶上覆蓋規格為80cm的黑色地膜;在出苗期、快速起身期、花期和種子灌漿期等關鍵生育期每隔20天滴灌一次水,每次每畝滴灌量20m3,全年共滴灌8~10次;
采用滴灌技術的好處一是節水,可比大田漫灌節水1倍以上;二是可做到水分均勻供給,有利于促進甘草種子田的健壯生長。
黑色地膜的作用是既可有效提高地溫,防止土壤水分無效蒸散,又可有效防治農田雜草,因為膜下的雜草因得不到陽光不能進行光合作用而導致饑餓死亡。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甘肅巨龍供銷(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甘肅省農業科學院中藥材研究所,未經甘肅巨龍供銷(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甘肅省農業科學院中藥材研究所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610047366.3/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標量富硒香菇工廠化生產技術
- 下一篇:一種提高連作丹參產量和質量的種植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