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海洋酵母及其在生物乙醇生產中的應用有效
| 申請號: | 201610044286.2 | 申請日: | 2016-01-22 |
| 公開(公告)號: | CN105543115B | 公開(公告)日: | 2020-03-13 |
| 發明(設計)人: | 高峰;李德茂;陳樹林;葉乃好;張曉雯;徐東;范曉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 |
| 主分類號: | C12N1/16 | 分類號: | C12N1/16;C12Q1/04;C12P7/06;C12R1/84 |
| 代理公司: | 北京遠大卓悅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11369 | 代理人: | 史霞 |
| 地址: | 300308 *** | 國省代碼: | 天津;1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海洋 酵母 及其 生物 乙醇 生產 中的 應用 | ||
本發明涉及微生物應用技術領域,本發明公開了一株海洋酵母,其在中國微生物菌種保藏管理委員會普通微生物中心的保藏號為:CGMCC No.11364,保藏日期為:2015年9月11日,分類命名為:畢赤酵母(pichia pastori)JZ09。本發明公開了一株海洋酵母的篩選方法;海洋酵母在生物乙醇生產中的應用以及應用海洋酵母生產生物乙醇的方法。本發明所述海洋酵母能夠在巨藻處理液中生長并應用于乙醇生產。其適應海藻中褐藻多酚等物質的抑制作用,并耐受海藻處理液中較高的鹽度,而且能夠利用海藻中多種碳水化合物作為碳源,達到乙醇的高效產出,對促進海洋藻類生物乙醇生產的產業化發展、以及環境保護、糧食安全保障具有重要意義。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微生物應用技術領域。更具體地說,本發明涉及一種海洋酵母及其在生物乙醇生產中的應用。
背景技術
能源資源問題深刻影響人類經濟社會及我國國家安全和長遠發展。全球化石能源將逐漸耗竭。中國化石能源狀況則更為嚴峻。逐步減小我國能源消耗中的化石能源份額,增大可再生生物能源份額,是我國能源可持續發展體系建設的必由之路,各大能源消費國競先尋求替代石油的新能源。美國和歐洲不約而同地都選擇生物燃料乙醇作為主要的替代運輸燃料,并制訂了雄心勃勃的開發計劃。美國計劃到2017年燃料乙醇的年使用量達到1325億升。預計到2020年,所有歐洲汽油的13%都必須來自于可再生原料。歐洲汽油現僅3.5%來自可再生來源生產,預計在今后10年內可再生運輸工業將以超過10倍的速度增長。海洋藻類生物質成為我國發展生物能源的首選材料之一。其具有產量高、生長速度快生長不占用淡水和土地資源等突出優勢。目前對以海洋藻類產乙醇的研究較少,且大多沿用釀酒酵母等傳統乙醇發酵菌種,因為海藻中有大量褐藻多酚等發酵抑制物存在。傳統乙醇發酵菌株對海藻水解液適應性較低,所以得到較低的乙醇產率。(NigamPS.,Singh A.,2011.Production of liquid biofuels from renewable resources.Progress inEnergy and Combustion Science.37,52–68.)針對這種現狀,我們篩選得到一株海洋酵母并將其應用于生物乙醇生產中。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一個目的是解決至少上述問題,并提供至少后面將說明的優點。
本發明還有一個目的是提供一株海洋酵母,其能夠在巨藻處理液中生長并高效產乙醇;
本發明還有一個目的是提供一株海洋酵母的篩選方法,以提供一種簡單有效的方法獲得海洋酵母用于高效生產乙醇;
本發明還有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應用所述海洋酵母生產生物乙醇的方法,為實際生產乙醇,提供應用該海洋酵母發酵的最適條件和最適培養基,以有效提高乙醇產量。
為了實現根據本發明的這些目的和其它優點,提供了一株海洋酵母,其特征在于,所述海洋酵母在中國微生物菌種保藏管理委員會普通微生物中心的保藏號為:CGMCCNo.11364,保藏日期為:2015年9月11日,分類命名為:巴斯德畢赤酵母(pichia pastori)JZ09。
一株海洋酵母的篩選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海洋酵母篩選自巨藻自發酵后的發酵液。
優選的是,其中,包括以下步驟:
3.1)初篩:將巨藻自發酵后的發酵液接種固體培養基進行初篩獲得初篩菌種,其中,所述固體培養基中的碳源為甘露醇或褐藻酸鈉中的一種;以及
3.2)復篩:使用TTC作為顯色劑分別對初篩后的菌種進行顯色反應,篩選出顯紅色的陽性菌株為所述海洋酵母。
海洋酵母在生物乙醇生產中的應用。
一種應用所述海洋酵母生產生物乙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將所述海洋酵母接種與發酵培養基中進行連續厭氧發酵72-120h,其中,海洋酵母的接種量為占所述培養基體積的6%-12%,發酵溫度為25-35℃。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未經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610044286.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