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半干旱地區生態護坡結構及其施工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1610042119.4 | 申請日: | 2016-01-22 |
| 公開(公告)號: | CN105696606A | 公開(公告)日: | 2016-06-22 |
| 發明(設計)人: | 潘玲;高彥波;梁玉婷;佟鎮;鄭鵬;徐志;李遠帆;王影;于田田;閆媛媛 | 申請(專利權)人: | 嶺南新科生態科技研究院(北京)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E02D17/20 | 分類號: | E02D17/20;E03F1/00;E03B3/02 |
| 代理公司: | 蘇州市中南偉業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32257 | 代理人: | 鄭海 |
| 地址: | 100015 北京市朝***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干旱 地區 生態 護坡 結構 及其 施工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生態護坡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半干旱地區生態護坡結構及 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術
傳統的護坡方法主要有漿砌或干砌塊石護坡、混凝土護坡等,在滿足護坡 功能性要求的同時,一方面隔絕了土壤與水體之間的物質交換,忽視了環境保 護和生物生存的需要,破壞了河湖岸區原有的生態系統。隨著河湖水生態的惡 化和生態環境保護需要的進一步加強,傳統工程護坡已經不能適應現有坡地治 理、美化、固土保水的需求。在邊坡治理的同時考慮如何恢復生態已經被越來 越多的專家學者所重視。綜合了工程學、農學、生態學等學科的基本知識對斜 坡或邊坡進行支護,形成由植物或工程和植物組成的綜合護坡系統的生態護坡 的出現,順應了人與自然共生的要求,減小了對生態環境的破壞,為河湖生態 環境的健康發展提供了更多的選擇。
目前國內外已有很多生態護坡的研究報道,如中國發明專利(CN104674755A 提供了一種生態護坡方法,通過雙層的生態混凝土實現生態護坡功效,但是其 施工過于復雜,混凝土方量增多,造成造價增加。中國實用新型專利(CN 204418108U)提供了一種生態護坡系統,通過多級網格生態護坡構造,由板和 樁構成臺階單元,提高污水過濾能力和觀賞效果。基于生態護坡的發展,本發 明提供了一種適合半干旱地區的生態護坡結構及其施工方法,可有效實現坡面 綠色植物的根部保水和灌溉的雙重解決方案,有望成為半干旱地區生態護坡治 理工程領域較為經濟可行的應用模式。
發明內容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提供了一種能在收集坡頂集水、收集坡面 徑流水和坡面構造設計的同時,借助毛管導水纖維的導水能力實現坡面綠色植 物的根部保水和灌溉的半干旱地區生態護坡結構及其施工方法;既通過坡頂集 水達到生態護坡的作用,又通過保水措施和導水纖維對植物根部的自灌溉作用, 同時又能起到穩定邊坡,減少水土流失的作用。
本發明主要適用于具有一定坡度起伏的多種坡地,如:公路護坡、溝渠護 坡、景觀地形堆坡等。
本發明的一種半干旱地區生態護坡結構,由坡頂、坡面和坡底組成,在所 述坡頂的邊沿處設置有若干個集水槽,集水槽的側面設有能導流到坡底蓄水池 的引水溝槽;該集水槽槽體采用生物堆袋堆制而成,外層包裹厚度為5-10mm的 膨潤土防水毯;所述坡面包括栽植層和位于栽植層下方的保水層,所述集水槽 通過多股毛管導水纖維與所述坡面保水層連通;所述坡底設置蓄水池,蓄水池 內部設置自吸泵,自吸泵將收集的滲水通過回流管注入所述集水槽內。
進一步的,所述毛管導水纖維一端沒入集水槽底部,并鋪滿槽底的2/3,另 一端從集水槽引出;從集水槽引出的多股毛管導水纖維沿等距離方向均勻布置, 整體形成毛管纖維布水網絡。
進一步的,從集水槽引出的毛管導水纖維距離坡底端0.3-0.5m。
進一步的,在所述集水槽的頂部鋪設有具有透水性能的無砂大孔混凝土的 蓋板,蓋板呈凹形結構,厚5-7cm;在所述集水槽內部沿水流方向間隔2-3m設 置微型圍堰,微型圍堰高3-5cm。
進一步的,在集水槽槽體內沿長度方向每隔2-3m設置一排堆袋隔離堰,并 高于槽底部15-25cm。
進一步的,集水槽為U型槽或者尺寸為50cm*30cm(寬*高)的矩形槽,集 水槽的高度、寬度根據坡面具體情況設定,長度與坡頂相符合。
進一步的,所述坡面栽植層與保水層的厚度均為10-20cm;保水層由具有一 定的滲透性能、蓄水能力和空間穩定性的輕質材料組成,優選砂土、木質素纖 維、高嶺土、殼聚糖,比例為1:2:1:0.2。
進一步的,所述坡底設置有用于收集坡面雨水的排水溝,溝內收集的雨水 匯流至蓄水池。
進一步的,采用風能及光能混合動力蓄電為所述自吸泵提供運行的動力, 對于河道或湖泊的護坡,可以取消蓄水池,溢流雨水直接進入水體;若所需坡 面需采用分級護坡法,則同時在坡底也設置如坡頂一樣的集水槽。
一種半干旱地區生態護坡結構的施工方法,具體實施步驟如下: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嶺南新科生態科技研究院(北京)有限公司,未經嶺南新科生態科技研究院(北京)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610042119.4/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