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黑臭水體的治理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610022003.4 | 申請日: | 2016-01-13 |
| 公開(公告)號: | CN105523638B | 公開(公告)日: | 2018-04-10 |
| 發明(設計)人: | 張凱;程小雪;蔡忠貞;朱振旗 | 申請(專利權)人: | 新奧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C02F3/32 | 分類號: | C02F3/32;A01G33/00;C02F101/16;C02F101/10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博世達專利商標代理有限公司11274 | 代理人: | 申健 |
| 地址: | 065001 河北省廊坊市經濟*** | 國省代碼: | 河北;1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水體 治理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水體治理領域,尤其涉及一種黑臭水體的治理方法。
背景技術
隨著工業化的不斷發展,工業廢水以及生活用水的排放使得河水遭受有機污染成為富營養水體,微生物在該水體中耗氧大量繁殖,使得水體中的氧氣被消耗殆盡,造成水體缺氧,而在缺氧水體中,有機污染物被厭氧分解形成大量硫化物,使得水體發黑發臭,形成黑臭水體其中的硫化氫氣體造成大氣污染。
在現有技術中,通常通過兩種方法對該黑臭水體進行治理,一種為曝氣法,曝氣法是通過向該黑臭水體中通入空氣或者氧氣,以提高水體中的含氧量,采用該方法對黑臭水體進行治理時需要通入大量的含氧氣體,規模龐大,同時,采用該方法并不能降低所述水體中的氮磷濃度,因此,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水體的黑臭問題;另一種為種植植物法,通過該方法能夠對該黑臭水體中的氮磷進行吸收,但是,該方法中草本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產生的氧氣經葉片釋放至空氣中,難以解決黑臭水體中溶氧量低的問題,因此,治理效果不明顯,治理效率低下。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黑臭水體的治理方法,能夠降低所述黑臭水體中的氮磷含量,同時,能夠提高所述黑臭水體中的含氧量,從而能夠從根本上對水體進行有效治理。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一種黑臭水體的治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黑臭水體沿著河道流動,包括:
步驟1)將黑臭水體作為培養液引流到微藻養殖區;
步驟2)用所述黑臭水體對微藻養殖區的微藻進行養殖,微藻進行光合作用產生的氧氣溶解于所述黑臭水體中形成富氧水體;
步驟3)將所述富氧水體引流回所述河道。
可選的,所述微藻養殖區包括接種有微藻的固態載體或/和微藻游離養殖區。
優選的,所述方法還包括:在所述河道附近構建微藻養殖區。
可選的,在所述河道附近構建微藻養殖區包括:
在所述河道附近修建支流河道,將至少一個接種有微藻的固態載體漂浮在所述支流河道中;或/和,將至少一個微藻游離養殖區設置在所述支流河道中,每一個所述微藻游離養殖區設置有入口與出口,所述入口和出口均安裝有隔離網,所述隔離網阻隔所述微藻游離養殖區內的微藻流出;
所述微藻養殖區通過支流河道與所述河道的進水口和出水口環狀連通,其中,所述河道的出水口與進水口沿水體的流動方向間隔排布。
優選的,在所述河道附近構建微藻養殖區包括:將至少一個微藻游離養殖區設置在所述河道旁,每一個所述微藻游離養殖區設置有入口與出口,所述入口和出口均安裝有隔離網,所述隔離網阻隔所述微藻游離養殖區內的微藻流出;
所述微藻養殖區通過第一管道與所述河道的出水口連通,所述微藻養殖區通過第二管道與所述河道的進水口連通,其中,所述河道的出水口與進水口沿水體的流動方向間隔排布。
進一步優選的,當所述微藻游離養殖區為兩個以上時,所述微藻游離養殖區沿水體的流動方向依次排列在所述支流河道中;或者,所述微藻游離養殖區沿水體的流動方向依次排列在河道附近并依次串聯連通,且每一個所述微藻游離養殖區的入口與出口沿水體流動方向依次排布;所述微藻養殖區的進水口為沿水體流動方向排列的第一個微藻游離養殖區的入口,所述微藻養殖區的出水口為沿水體流動方向排列的最后一個微藻游離養殖區的出口;或者,所述微藻游離養殖區沿所述支流河道的寬度方向依次排列;或者,所述微藻游離養殖區沿距離所述河道遠近在所述河道岸邊依次排列,每一個所述微藻游離養殖區的入口與出口沿水體流動方向依次排布;所述微藻養殖區的進水口的個數與所述微藻游離養殖區的個數相同,且所述微藻養殖區的進水口分別一一對應為每一個所述微藻游離養殖區的入口,所述微藻養殖區的出水口的個數與所述微藻游離養殖區的個數相同,且所述微藻養殖區的出水口分別一一對應為每一個所述微藻游離養殖區的出口。
可選的,所述將至少一個接種有微藻的固態載體漂浮在所述支流河道中包括:沿所述水體的流動方向將所述固態載體依次間隔漂浮在所述支流河道中,并使所述固態載體沿所述支流河道的寬度方向均勻分布。
優選的,將至少兩個所述微藻游離養殖區沿水體的流動方向依次排列在所述支流河道中;或/和,將至少兩個所述微藻游離養殖區沿水體的流動方向依次排列在河道附近并依次串聯連通,且每一個所述微藻游離養殖區的入口與出口沿水體流動方向依次排布;所述微藻養殖區的進水口為沿水體流動方向排列的第一個微藻游離養殖區的入口,所述微藻養殖區的出水口為沿水體流動方向排列的最后一個微藻游離養殖區的出口。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新奧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未經新奧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610022003.4/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