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與人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受體-3(VEGFR-3)蛋白特異性結合的多肽,其篩選方法,鑒定和用途在審
| 申請號: | 201610018064.3 | 申請日: | 2016-01-08 |
| 公開(公告)號: | CN105693821A | 公開(公告)日: | 2016-06-22 |
| 發明(設計)人: | 王越;李紅玫;陸濤;劉理想;李秉霞;王齊彥;李禎;董志鵬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藥科大學 |
| 主分類號: | C07K7/06 | 分類號: | C07K7/06;A61K47/42;A61K41/00;A61K49/14;A61K51/08;A61K9/127;A61K45/00;A61P35/00;A61P35/02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210009 江***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血管 內皮 生長因子 受體 vegfr 蛋白 特異性 結合 多肽 篩選 方法 鑒定 用途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藥物化學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多肽的篩選及其應用,尤其涉及一 種能與人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受體-3(VEGFR-3)特異性結合的多肽及上述多肽的 衍生產品在腫瘤靶向給藥領域的應用。
背景技術
近年來,針對腫瘤細胞特有的分子信號通路的開發的分子靶向藥物,層出不 窮。但是隨著研究的深入,其局限性開始突顯,基因突變產生的耐藥性問題的存 在限制了其在臨床的應用。靶向給藥系統(targeteddrugdeliverysystem,TDDS), 是指載體將藥物通過局部給藥或全身血液循環而選擇性地濃集定位于病變組織、 器官、細胞或細胞內結構的新型給藥系統,可使病變部位的藥物濃度明顯提高, 從而減少用藥量,增加用藥安全性,是目前較有前景的研究方向。其中,靶向給 藥系統按作用方式不同,可分為被動靶向(passivetargeting)和主動靶向(active targeting);被動靶向是一種基于腫瘤組織的EPR(增強滲透和滯留)效應使遞藥 系統靶向分布于腫瘤組織的策略,但是不均勻的粒徑分布使得微粒進入血液循環 后,易被網狀內皮系統(RES)攝取而蓄積于肝、脾等器官產生毒性,而致密的 腫瘤細胞外基質以及較高的腫瘤間質壓極大地阻礙了藥物進入腫瘤深層,造成腫 瘤內藥物的不均勻分布,為腫瘤的治愈又增加了難度。因而,借助腫瘤組織高表 達的特異性受體的介導作用,增加遞藥系統在腫瘤組織、細胞或細胞器內分布的 主動靶向給藥系統的開發顯得尤為重要。
小分子多肽具有相對分子質量小、活性高、免疫原性低、易于制備等特點, 近年來廣泛應用于腫瘤主動靶向治療。利用腫瘤組織某些異常表達的蛋白,研究 人員篩選出能特異性識別腫瘤組織的高活性小分子肽段,通過氨基酸側鏈的功能 基團連接于藥物載體,能夠顯著提高腫瘤藥物治療的療效。例如,靶向整合素受 體的RGD多肽,靶向血管生成受體的K237多肽,對腫瘤轉移和淋巴管生成影 響較大的Lyp-1多肽等修飾的多肽靶向給藥系統在癌癥治療領域研究較為深入。 腫瘤靶向多肽不僅在靶向治療中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其還可以通過與分子成像 試劑偶聯,應用于腫瘤分子成像,提高腫瘤診斷的靈敏度和特異性。
目前,小分子多肽的發現主要有組合化學肽庫,表面展示技術和基于結構的 計算機輔助設計,其中,組合化學肽庫的篩選合成周期長,效率較低,不易純化, 不適合大規模篩選;表面展示技術應用較多的有噬菌體展示,酵母展示,細菌展 示等,以噬菌體展示技術為例,它是一種將編碼多肽的外源基因或隨機序列的 DNA分子群與負責表達噬菌體外殼蛋白的基因融合后,使外源DNA所編碼的蛋 白質以融合蛋白形式表達在噬菌體外殼表面,導入各種外源基因的一組噬菌體集 合構成一個展示各種外源多肽的噬菌體展示肽庫,之后,將噬菌體集合與其各種 靶分子(細胞表面受體、荷瘤小鼠等)進行多輪淘選(panning),實現高通量親 和篩選活性多肽的方法。但構建庫容量大、具有更多生物學意義的氨基酸序列仍 需進一步的改進,且篩選過程繁瑣,費時。計算機模擬篩選方法是一種計算機輔 助篩選和化學合成篩選相結合的方法,基于腫瘤過度表達的蛋白的晶體結構,選 取可能具有活性的氨基酸片段組成多肽庫,用分子對接的方法進行評估虛擬篩 選,縮小實驗對象、提高實驗篩選命中率。利用化學合成多肽,通過實驗的手段 進行驗證,為尋找腫瘤靶向分子治療藥物或輸送導向“彈頭”開辟一條新穎、快 捷、經濟的途徑。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藥科大學,未經中國藥科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610018064.3/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