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治療風痰上擾型眩暈的外用中藥組方及其使用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1610017358.4 | 申請日: | 2016-01-12 |
| 公開(公告)號: | CN105535899A | 公開(公告)日: | 2016-05-04 |
| 發明(設計)人: | 張麗瑛;邱展業;柯俊華;薛善樂;柯典閃;張學曦;蔡樹河 | 申請(專利權)人: | 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康復醫院;張麗瑛 |
| 主分類號: | A61K36/9068 | 分類號: | A61K36/9068;A61P1/08;A61K33/26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350003 福建省福州市鼓樓*** | 國省代碼: | 福建;35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治療 風痰上擾型 眩暈 外用 中藥 及其 使用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治療眩暈的外用藥,具體涉及一種治療風痰上擾型眩暈的外用中藥組方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術
歷代經典對眩暈的認識各自不同:認為本證的病因病理,有因外邪致病,有因內因肝風、內火、體質虛弱等有關。清·陳修園總結為“風”、“火”、“痰”、“虛”等幾個方面的因素。歷代醫家皆有“無痰不作眩”、“無風不作眩”、“無虛不作眩”之論點。
漢代張仲景認為,痰飲是眩暈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說:“心下有支飲,其人苦冒眩……”。《丹溪心法·頭眩》中則強調“無痰則不作眩,痰因火動”,提出了痰水致眩學說。“百病皆為痰作祟”。機體氣機失調、氣化失常,則痰濕阻滯;陰陽不能正常維系;清陽不升,濁陰不降;或風火挾痰上沖,上擾清竅,蒙蔽清陽則發為眩暈。
《素問玄機原病式·五運主病》中言:“所謂風氣甚,而頭目眩運者”;《素問·至真要大論》則說:“諸風掉眩,皆屬于肝”;《素問·六元正紀大論》云“木郁之發……甚則耳鳴眩轉”。因此中醫認為,肝為風木之臟,主動主升。憂郁惱怒,可致肝氣不調,氣郁化火或肝陽上亢,肝風內動,上擾清竅,可發為眩暈。
本病乃是本虛標實之證,多由虛實兼雜合而為病。風痰上擾型眩暈的發作常有幾方面因素,或平素體內風痰濕偏盛;或感受外邪、外風擾動、體內水飲上泛清竅,故出現頭暈目眩、面色蒼白、出冷汗等癥狀;或情志不暢,肝氣不調,肝風內動,挾痰上擾清陽,發為眩暈。
風痰上擾型眩暈與現代醫學高脂血癥、高血壓病、椎動脈型頸椎病、卒中先兆等病相關。發病往往結合頸椎動脈供血不足,交感神經受刺激等多種復雜因素。本病病情復雜,發無定時,發則坐臥難安、痛苦不堪;甚則嘔吐、耳鳴;有時藥物難以施食,無法奏效。
發明內容
基于上述現有技術的不足,本發明提供了一種治療風痰上擾型眩暈的外用中藥組方及其使用方法。本組方以外用形式給藥,諸藥合用,標本兼治;以辛散之力刺激局部穴位,激發經氣運行,有“開穴”之用,達到開通經穴,并在此基礎上發揮其“祛風、化痰、補虛”的治療作用。同時兼顧上、中、下三焦通道,通過疏利三焦而達效,即天麻平抑上焦之氣逆,石菖蒲開辟中焦穢濁之氣,澤瀉滲利下焦之濕氣。
本發明的治療風痰上擾型眩暈的外用中藥組方由以下6味中藥制備而成:天麻,白附子,磁石,石菖蒲,澤瀉,生姜。
本發明的治療風痰上擾型眩暈的外用中藥組方由以下重量份數的中藥原料制備而成:天麻10~20份,白附子4~8份,磁石20~40份,石菖蒲6~18份,澤瀉10~20份,生姜6~18份。
優選地,所述外用中藥組方由以下重量份數的中藥原料制備而成:天麻15份,白附子6份,磁石30份,石菖蒲12份,澤瀉15份,生姜12份。
優選地,所述外用中藥組方由以下重量份數的中藥原料制備而成:天麻11份,白附子5份,磁石23份,石菖蒲8份,澤瀉12份,生姜7份。
優選地,所述外用中藥組方由以下重量份數的中藥原料制備而成:天麻13份,白附子7份,磁石26份,石菖蒲10份,澤瀉13份,生姜10份。
優選地,所述外用中藥組方由以下重量份數的中藥原料制備而成:天麻14份,白附子6份,磁石28份,石菖蒲11份,澤瀉15份,生姜13份。
優選地,所述外用中藥組方由以下重量份數的中藥原料制備而成:天麻15份,白附子6.5份,磁石29份,石菖蒲13份,澤瀉16份,生姜11份。
優選地,所述外用中藥組方由以下重量份數的中藥原料制備而成:天麻16份,白附子7份,磁石33份,石菖蒲15份,澤瀉17份,生姜14份。
優選地,所述外用中藥組方由以下重量份數的中藥原料制備而成:天麻18份,白附子7.5份,磁石35份,石菖蒲16份,澤瀉18份,生姜15份。
優選地,所述外用中藥組方由以下重量份數的中藥原料制備而成:天麻19份,白附子8份,磁石38份,石菖蒲18份,澤瀉19份,生姜17份。
上述的治療風痰上擾型眩暈的外用中藥組方的使用方法為:將外用中藥組方制作成外用貼敷,貼敷風池穴和翳風穴等穴位,以其穴性相合,能治風止眩。
中醫“眩暈”一病,以“風、痰、虛”為其主要病因病機特點。中醫歷代醫家皆有“無痰不作眩”、“無風不作眩”、“無虛不作眩”之論點。
故而,本組方著眼于“風、痰、虛”三病因病機特點,從組方配伍入手。
其中,白附子、天麻、磁石三味主治風:
天麻平肝熄風化痰之力尤佳;輔以磁石潛陽熄風,穩定神經系統。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康復醫院;張麗瑛,未經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康復醫院;張麗瑛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610017358.4/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