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治療心脾兩虛型缺鐵性貧血的中藥湯劑及其制備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1610016016.0 | 申請日: | 2016-01-12 |
| 公開(公告)號: | CN105596514A | 公開(公告)日: | 2016-05-25 |
| 發明(設計)人: | 柴廣霞 | 申請(專利權)人: | 濟南超舜中藥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A61K36/77 | 分類號: | A61K36/77;A61P7/06;A61K35/586;A61K35/583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250100*** | 國省代碼: | 山東;37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治療 心脾兩虛型 缺鐵性貧血 中藥 湯劑 及其 制備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中藥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治療心脾兩虛型缺鐵性貧血的中藥湯劑及其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人體對鐵的需求與供給失衡,導致體內貯存鐵耗盡(ID),繼之紅細胞內鐵缺乏(IDE),最終引起缺鐵性貧血(IDA)。缺鐵性貧血是鐵缺乏癥(包括ID,IDE和IDA)的最終階段,表現為缺鐵引起的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及其他異常。缺鐵性貧血是最常見的貧血。
中醫認為缺鐵性貧血屬“虛勞”、“血枯”等范疇。心脾兩虛型缺鐵性貧血臨床表現為面色萎黃,身倦乏力,心悸氣短,失眠健忘,納呆,毛發干枯脫落,爪甲脆裂,反甲等。中藥治療心缺鐵性貧血有標本兼治、安全毒副作用低等優點,但中藥種類繁多,各種藥物成分復雜,但目前仍缺乏可有效改善心脾兩虛型缺鐵性貧血臨床癥狀的有效組方。
發明內容
針對現有心脾兩虛型缺鐵性貧血治療手段不足的現狀,本發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種治療心脾兩虛型缺鐵性貧血的中藥湯劑。本發明中藥湯劑具有健脾益氣、養心安神等功效,治療心脾兩虛型缺鐵性貧血效果顯著。
本發明的另一目的就是提供上述中藥湯劑的制備方法。
本發明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的:
一種治療心脾兩虛型缺鐵性貧血的中藥湯劑,由下列原料藥制備而成,均為重量份:龜甲15-25,菟絲子4-12,白芍10-18,甘草6-14,茯苓10-20,枳殼2-8,紅參8-16,龍眼肉10-16,石韋2-6,牡丹皮6-12,川芎2-9,蛤蚧1-5,鎖陽2-8,酸棗仁3-11和紅三七2-10。
上述治療心脾兩虛型缺鐵性貧血的中藥湯劑中,優選的方案為,由下列原料藥制備而成,均為重量份:龜甲17-22,菟絲子6-10,白芍12-16,甘草8-12,茯苓13-17,枳殼4-6,紅參10-14,龍眼肉12-14,石韋3-5,牡丹皮8-10,川芎4-7,蛤蚧2-4,鎖陽4-6,酸棗仁5-9和紅三七4-8。
上述治療心脾兩虛型缺鐵性貧血的中藥湯劑中,更加優選的方案為,由下列原料藥制備而成,均為重量份:龜甲20,菟絲子8,白芍14,甘草10,茯苓15,枳殼5,紅參12,龍眼肉13,石韋4,牡丹皮9,川芎5,蛤蚧3,鎖陽5,酸棗仁7和紅三七6。
上述的中藥湯劑中,制備步驟如下:
A、將龜甲,菟絲子,白芍,甘草,茯苓,枳殼,紅參,龍眼肉,石韋,牡丹皮,川芎,蛤蚧,鎖陽,酸棗仁和紅三七一起浸泡在非鐵質容器內加水至沒過全部原料藥,加水量為原料藥質量的4-5倍,浸泡時間為10-14小時,然后武火煮開至沸騰,轉文火煎40-60分鐘,得藥液,經100-140目的濾網過濾,得過濾液;
B、將步驟A所得藥渣兌水再次武火煮開,轉文火20-40分鐘,得藥液,經100-140目的濾網過濾,得過濾液;
C、將步驟A所得過濾液與步驟B所得過濾液混合即成。
上述中藥湯劑的制備方法中,優選的是,步驟A中浸泡時間為11-13小時(更加優選12個小時)。
上述中藥湯劑的制備方法中,優選的是,步驟A中武火煮開至沸騰,轉文火煎45-55分鐘(更加優選50分鐘)后濾出藥液。
上述中藥湯劑的制備方法中,優選的是,步驟B中余渣兌水再次武火煮開,轉文火25-35分鐘(更加優選30分鐘)。
為使本發明達到最佳治療效果,本發明中藥湯劑,每日兩次,每次200-300ml,7天為一個療程。
下面對各原料藥的藥理功效進行說明。
龜甲:別名烏龜殼、烏龜板、龜板。味咸、甘,微寒。歸肝、腎、心經。具有滋陰潛陽、益腎強骨、養血補心、固經止崩之功效,常用于陰虛潮熱、骨蒸盜汗、頭暈目眩、虛風內動、筋骨痿軟、心虛健忘、崩漏經多等。
菟絲子:別名豆寄生、無根草、黃絲。味辛、甘,性平。歸肝、腎、脾經。補有益肝腎、固精縮尿、安胎、明目、止瀉等功效,主治肝腎不足、腰膝酸軟、陽痿遺精、遺尿尿頻、腎虛胎漏、胎動不安、目昏耳鳴、脾腎虛瀉。
白芍:別名白芍藥、金芍藥等。味苦、酸,微寒。歸肝、脾經。有養血調經、斂陰止汗、柔肝止痛、平抑肝陽等功效,用于血虛萎黃、月經不調、自汗、盜汗、脅痛、腹痛、四肢攣痛、頭痛眩暈等。《本經》注:"主邪氣腹痛,除血痹,破堅積,治寒熱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氣。"
甘草:別名國老、甜草、烏拉爾甘草、甜根子。味甘,性平。歸心、肺、脾、胃經。有健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用于心氣虛、心悸怔忡、脈結代、以及脾胃氣虛、倦怠乏力、緩解藥物毒性和烈性等。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濟南超舜中藥科技有限公司,未經濟南超舜中藥科技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610016016.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治療乳腺結核的中藥煎劑
- 下一篇:一種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中藥組合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