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無線幀傳輸的方法和裝置有效
| 申請號: | 201580080389.8 | 申請日: | 2015-05-25 |
| 公開(公告)號: | CN107615848B | 公開(公告)日: | 2020-11-10 |
| 發明(設計)人: | 劉瑾;吳曄;陳大庚 | 申請(專利權)人: | 華為技術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H04W72/04 | 分類號: | H04W72/04;H04L1/18 |
| 代理公司: | 廣州三環專利商標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郝傳鑫;熊永強 |
| 地址: | 518129 廣東***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無線 傳輸 方法 裝置 | ||
本申請實施方式公開了一種無線幀傳輸的方法,包括:生成一種無線幀,無線幀中包含至少一個第一子幀,至少一個第一子幀包含下行傳輸域和上行傳輸域,下行傳輸域用于承載下行信號,上行傳輸域用于承載上行信號。下行傳輸域包括NDL個符號,上行傳輸域包括NUL個符號,NDL及NUL為大于或者等于0的整數且不同時為0,NDL及NUL之和小于或者等于第一子幀包含的全部符號數;向接收端發送無線幀,以使接收端根據下行傳輸域傳輸下行信號以及根據上行傳輸域傳輸上行信號。本申請實施方式提出的無線幀傳輸方法,相較于現有技術,能夠縮短系統時延,提升通訊效率。
技術領域
本申請涉及移動通信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無線幀傳輸的方法和裝置。
背景技術
隨著移動通信業務日益增長的需求,未來第五代移動通信(5G)系統對通信時延的要求更加苛刻,現有的第四代移動通信(4G)系統的子幀結構已無法滿足5G系統對短時延的要求。
大規模多入多出技術(Massive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MassiveMIMO)被認為是5G系統的一項重要技術,其通過空間復用技術提升頻譜效率,但是對發送端與接收端之間的信道信息準確性依賴度較高。在頻分雙工(Frequency DivisionDuplexing,FDD)模式下,上、下行鏈路處于不同頻段,一般通過接收端反饋的方式獲取發送端與接收端之間的信道信息。而在時分雙工(Time Division Duplexing,TDD)模式下,上、下行鏈路分布在同一頻段的不同時隙,雖然可以利用信信道互易性的特點,將發送端與接收端之間的上、下行信道做近似處理,獲得信道信息。但是,由于信道的時變特性,發送端很難獲取瞬時信道信息。特別是在一些配置下,上、下行子幀數量配比懸殊,上行數據難以及時反饋,發送端與接收端的信道信息過時嚴重,對Massive MIMO的性能影響巨大,并且難以滿足5G系統對短時延的要求。
發明內容
本申請實施方式公開了無線幀傳輸的方法,用于縮短上行信號反饋的時間,從而降低系統時延。
第一方面,本申請實施方式提出了一種無線幀傳輸的方法,包括:
生成一種無線幀,所述無線幀中包含至少一個第一子幀,所述至少一個第一子幀包含下行傳輸域、保護間隔以及上行傳輸域,所述下行傳輸域用于承載下行信號,所述上行傳輸域用于承載上行信號,所述保護間隔用于延長接收端從下行傳輸域切換至上行傳輸域的時長,其中,所述下行傳輸域包括NDL個符號,所述上行傳輸域包括NUL個符號,NDL及NUL為大于或者等于0的整數且不同時為0,NDL及NUL之和小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一子幀包含的全部符號數;
向接收端發送所述無線幀,以使所述接收端根據所述下行傳輸域傳輸下行信號以及根據所述上行傳輸域傳輸上行信號。
在所述第一方面的第一種可能的實施方式中,所述下行信號包括下行控制信號、下行數據信號以及下行參考信號中的一種或者多種。
在所述第一方面的第二種可能的實施方式中,所述上行信號包括上行控制信號、上行數據信號以及上行參考信號中的一種或者多種。
在所述第一方面的第三種可能的實施方式中,所述上行信號為確認字符ACK/NACK,或者上行調度請求。
結合所述第一方面的第三種可能的實施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四種可能的實施方式中,所述確認字符ACK/NACK用于對所述無線幀之前的幀的數據進行確認。
結合所述第一方面的第三種可能的實施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五種可能的實施方式中,所述確認字符ACK/NACK用于對所述第一子幀的前向第4個子幀的數據進行確認。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華為技術有限公司,未經華為技術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580080389.8/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傳輸信息的方法、裝置和系統
- 下一篇:傳輸數據的方法及裝置及用戶設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