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用于波束成形信道狀態參考信號的系統和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580059900.6 | 申請日: | 2015-10-15 |
| 公開(公告)號: | CN107148790B | 公開(公告)日: | 2020-02-14 |
| 發明(設計)人: | 理查德·斯特林-加拉赫 | 申請(專利權)人: | 華為技術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H04W24/08 | 分類號: | H04W24/08;H04W24/10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518129 廣東***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用于 波束 成形 信道 狀態 參考 信號 系統 方法 | ||
一種用于操作接收點的方法包含:接收跨越第一平面的多個第一方向性參考信號;從所述多個接收到的第一方向性參考信號中選擇符合第一選擇標準的至少一個第一方向性參考信號;發送指示所述所選擇的至少一個第一方向性參考信號的第一反饋;接收跨越根據所述所選擇的至少一個第一方向性參考信號取向的第二平面的多個第二方向性參考信號;從所述多個接收到的第二方向性參考信號中選擇符合第二選擇標準的至少一個第二方向性參考信號;以及發送指示所述所選擇的至少一個第二方向性參考信號的第二反饋。
本發明要求2015年10月9日遞交的發明名稱為“用于波束成形信道狀態參考信號的系統和方法(System and Method for Beam-Formed Channel State ReferenceSignals)”的第14/880,004號美國非臨時專利申請案的在先申請優先權,所述美國非臨時專利申請案又要求2014年11月6日遞交的發明名稱為“用于波束成形信道狀態參考信號的系統和方法(System and Method for Beam-Formed Channel State ReferenceSignals)”的第62/076343號美國臨時申請案的在先申請優先權,這兩個專利申請案好像全文復制般地以引入的方式并入本文本中。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數字通信,并且在特定實施例中,涉及用于波束成形信道狀態參考信號的系統和方法。
背景技術
許多現代的通信系統使用由演進型基站(Evolved NodeB,eNB)發射的信道狀態信息參考信號(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reference signal,CSI-RS)來輔助用戶設備(User Equipment,UE)測量eNB和UE之間的通信信道。作為說明性示例,eNB發射CSI-RS,UE使用它來測量通信信道并產生信道信息,例如信道質量指示(channel qualityindicator,CQI)、預編碼矩陣索引(precoding matrix index,PMI)、秩指示(rankindicator,RI)等等,UE將所述信道信息反饋到eNB。eNB通常還可被稱作NodeB、基站、接入點、終端基站或發射點等等,而UE通常還可被稱為移動臺、移動設備、終端、用戶、訂戶等等。
通常,對于大規模多入多出(大規模MIMO)或3D MIMO通信系統,在eNB處存在大量發射天線(或端口)。因此,eNB將必須發射大量CSI-RS信號,以便促進每一發射天線(或端口)和在每一UE處的每一接收器天線之間的信道信息。通過將大量的網絡資源作為開銷來消耗,大量CSI-RS的發射將顯著影響總體通信系統性能。
發明內容
示例實施例提供用于波束成形信道狀態參考信號的系統和方法。
根據示例實施例,提供用于操作接收點的方法。所述方法包含:由接收點接收跨越第一平面的多個第一方向性參考信號;由接收點從多個接收到的第一方向性參考信號中選擇符合第一選擇標準的至少一個第一方向性參考信號;由接收點發送指示所選擇的至少一個第一方向性參考信號的第一反饋;由接收點接收跨越根據所選擇的至少一個第一方向性參考信號取向的第二平面的多個第二方向性參考信號;由接收點從多個接收到的第二方向性參考信號中選擇符合第二選擇標準的至少一個第二方向性參考信號;以及由接收點發送指示所選擇的至少一個第二方向性參考信號的第二反饋。
根據另一示例實施例,提供用于操作接收點的方法。所述方法包含:由接收點從發射點接收多個第一方向性參考信號,所述多個第一方向性參考信號跨越第一平面;由接收點從多個接收到的第一方向性參考信號中選擇符合第一選擇標準的至少一個第一方向性參考信號;由接收點發送指示所選擇的至少一個第一方向性參考信號的第一反饋;由接收點接收配置消息,其中第二平面中的波束成形參考信號的數目的指示指示不支持第二平面中的波束成形;以及由接收點發送指示用于至少一個第一方向性參考信號的子集的信道質量指示的第二反饋。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華為技術有限公司,未經華為技術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580059900.6/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