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虹膜識別用佩戴感知手附著型可穿戴設備與利用這一設備的安保強化套件及其控制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1580048864.3 | 申請日: | 2015-07-08 |
| 公開(公告)號: | CN107077597A | 公開(公告)日: | 2017-08-18 |
| 發明(設計)人: | 金大訓;崔炯仁;田秉鎮;柳正運;白勝敏;金幸文 | 申請(專利權)人: | 虹膜技術公司 |
| 主分類號: | G06K9/00 | 分類號: | G06K9/00;H04W12/06;H04B1/38 |
| 代理公司: | 北京弘權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11363 | 代理人: | 郭放,許偉群 |
| 地址: | 美國弗*** | 國省代碼: | 暫無信息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虹膜 識別 佩戴 感知 附著 穿戴 設備 利用 安保 強化 套件 及其 控制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是關于‘虹膜識別用佩戴感知手附著型可穿戴設備’和利用這一設備的‘安保強化套件’及其控制方法的發明。
具體是以“安裝于手附著型可穿戴設備一側,用于拍攝虹膜圖像的攝像頭”、“安裝于手附著型可穿戴設備一側,用于拍攝虹膜圖像時,起到照明作用的紅外線照明”、“用于收發上述攝像頭拍攝獲得的虹膜圖像的無線通信模組”、“感知是否佩戴于手腕或手指的佩戴感知模組”或“比較登記保存的虹膜圖像信息與拍攝的虹膜圖像信息的虹膜識別模組”組成的“‘虹膜識別用佩戴感知手附著型可穿戴設備’”和“負責與手附著型可穿戴設備的近距離無線通信的近距離無線通信模組”、“起到生成與消滅傳送到手附著型可穿戴設備的令牌作用的令牌管理模組”、“對手附著型可穿戴設備發送的加密信息進行解碼的解碼模組”或“對手附著型可穿戴設備發送的虹膜圖像信息與登記保存的虹膜圖像信息進行比較的虹膜匹配模組”組成的“認證請求裝置”和“與上述‘虹膜識別用佩戴感知手附著型可穿戴設備’搭建‘一次認證關系’或‘二次認證關系’”為特點的‘虹膜識別用佩戴感知手附著型可穿戴設備’和利用這一設備的‘安保強化套件’及其控制方法相關的發明。
背景技術
最近成為全世界熱門話題的物聯網(IoT:Internet of Things)領域里出現了“通過無線通信在不同設備間進行控制”相關的各種技術,尤其是移動支付或智能鑰匙等各種服務相關的應用正在急劇增加。但是“未經同意用戶的使用”、“通過未經驗證的設備進行黑客入侵”及“網絡上的安保侵害”等各種問題導致物聯網(IoT:Internet of Things)的安保問題至今是無法輕易解決的部分,這便是目前的現況。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利用智能手機(被認為是生活必需品)的方法成了該問題的解決對策。一般情況下,用戶都會隨身攜帶智能手機,而智能手機不同于其他設備,它可以進行用戶確認,所以目前的實際應用中,也有將智能手機作為鑰匙(key)來開門、鎖門,將其作為在銀行或商品賣場進行支付用的卡片。但是,當智能手機發生遺失或被盜、被黑客入侵時,也會發生用戶的個人信息泄露。所以最近有不少人在努力將虹膜識別技術(識別率比其他生物識別技術高很多)應用到智能手機中,但因為各種限制,使其在應用上存在很大的難度。
第一個限制是,智能手機需要另外具備“用于虹膜識別的必要的紅外線照明”,而目前智能手機的設計中,智能手機正面密集著RGB攝像頭、按鍵、聽筒、感光器等,并且從結構上來看,在智能手機內部增加“虹膜識別用攝像頭模組”是很難實現的。
第二個限制是,攝像頭位置主要在智能手機上端,所以在看著顯示器(LCD)拍攝虹膜圖像時,很容易發生部分虹膜被遮擋的現象,同時存在“每次喚醒手機都要反復進行虹膜識別”的麻煩。
第三個限制是,丟失智能手機時,存在虹膜信息泄露的風險。
為了克服智能手機的上述缺點,目前開始了利用可穿戴設備(最近取得了技術上的創新)的物聯網應用相關的各種研究。期待可以代替智能手機的可穿戴設備(Wearable Device),最初是MIT,卡內基梅隆大學等在1960年代首次開始了研究,2010年之后隨著智能手機的活躍,急速接近生活,并開始實現技術上的創新。尤其在2010年之后,尤其在2010年以后,在之前的研究及開發中推進的獨立可穿戴設備正轉變為可穿戴設備收集的信息與智能手機等電子設備相互傳送交換,并進行聯動的連接設備(connected device)形態,而非獨立使用。
因此,如果能實現可穿戴設備實施虹膜識別后通過聯動對其他設備進行認證的話,有不增加特殊結構也能通過虹膜識別增強安保的優點。而實際上,大部分感應裝置因計算能力低下、內存或存儲空間小導致無法適用虹膜識別。另外,佩戴于手上使用的可穿戴設備,因為會一直隨身攜帶,所以未得到同意的用戶使用是幾乎不可能的,同時比起智能手機,遺失的可能性也很小。
另外,為了進行虹膜識別,將眼睛靠近攝像頭時,因為顯示器畫面比智能手機小很多,所以用戶可以直觀地進行虹膜拍攝,也幾乎不會遮擋用戶的虹膜區域。有這樣的優點存在。
與此相關的以往技術,在美國申請專利公報US13/407,026號中,有關于手腕型可穿戴設備的技術,但這與具備佩戴感知傳感器的本發明中的虹膜識別用手附著型可穿戴設備,從技術性結構上是無關的。另外一個以往技術-美國申請專利公報US11/128,898號中,有利用可穿戴設備控制無線設備的方法及其裝置相關的技術,但這與利用虹膜識別的用戶認證及利用佩戴傳感器進行佩戴認證有關的本發明,從技術性結構上是無關的。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虹膜技術公司,未經虹膜技術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580048864.3/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