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多通道頂空提取針有效
| 申請號: | 201521097015.0 | 申請日: | 2015-12-28 |
| 公開(公告)號: | CN205228898U | 公開(公告)日: | 2016-05-11 |
| 發明(設計)人: | 何啟發 | 申請(專利權)人: | 成都科林分析技術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G01N1/24 | 分類號: | G01N1/24 |
| 代理公司: | 成都立信專利事務所有限公司 51100 | 代理人: | 江曉萍 |
| 地址: | 610041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區武侯新城*** | 國省代碼: | 四川;5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通道 提取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分析技術領域,特別涉及的是一種多通道頂空提取針。
背景技術:
頂空進樣是將樣品密閉在頂空瓶內,通過加熱使待提取物揮發進入頂空瓶的上部空間,在一定條件下揮發物在瓶內上部空間的濃度與樣品中的濃度建立一種平衡,通過提取瓶內上部氣體進行分析檢測來確定樣品的濃度。要把頂空瓶內上部空間的氣體按分析要求提取轉移到氣相色譜儀進行分析,提取針是整個提取機構的關鍵部件之一,針的結構可以決定整個提取機構的轉移方式。
現代商業頂空的提取機構絕大部分是單通道的,針插入頂空瓶對樣品加壓(加入載氣)和引出樣品都是通過單通道的針完成,隨著樣品氣體的引出,瓶內壓力會降低,頂空氣體的轉移也需要借助大量的外部部件過度,這些部件不僅僅會吸附部分樣品,而且樣品會擴散到所有可能到達的空間,造成樣品的損失和殘留,最低檢出限太高、線性關系差等。AutoHS?自動頂空進樣器采用的雙流路針,克服了進樣過程中頂空瓶內壓力降低的缺點,也為樣品直接引出創造了條件,為了進一步盡可能減少樣品接觸部件的面積,使樣品的傳遞始終被約束在理想的直通管道內,但當給頂空瓶加壓后瓶內壓力等于載氣壓力時,揮發性物質如同傳統頂空一樣可能通過該管路反向擴散進入載氣管路。傳統的商業頂空在針插入頂空瓶內對頂空瓶加壓,當加壓達到瓶內壓力等于載氣壓力時,揮發性物質會反向擴散進入載氣管路,造成一定的吸附和殘留。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為了克服以上不足,提供一種大大減少樣品在頂空提取系統中的殘留,保證樣品提取和前級傳輸的完整性,將樣品的損失降到最小,保持壓力穩定的多通道頂空提取針。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這樣來實現的:
本實用新型多通道頂空提取針,包括內針管、密封連接頭、分別裝在密封連接頭頂部和底部上的針桿、外針管,密封連接頭上有分別與外針管管腔連通的第一管路、第二管路,內針管伸入外針管管腔內的下端管壁與外針管管壁間裝有密封而內針管上端向上通過第一管路、第二管路和外針管管腔交匯處后到達密封連接頭的上部與密封連接頭密封連接,在外針管管壁上在位于密封的頂部、底部分別有與外針管管腔相通的第一通孔、與內針管管腔相通的第二通孔。
上述的第一管路、第二管路在同一軸線。
使用本實用新型時,第一管路、第二管路、內針管是可以交換位置的,并且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是在密封連接頭上,它們的交匯處處于針可以工作的離針尖最近的距離,即當針插入頂空瓶后在樣品瓶恒溫區和針恒溫區隔離層上部最近的距離;第一管路、第二管路和內針管在離開針組件的一端都與不同功能的閥相連接,通過閥的開關和切換可以改變氣體流動方向和氣流大小。當載氣從第一管路或第二管路進入外針管管腔對頂空瓶加壓過程中,始終有一定流量的載氣從第一管路進入、第二管路的流出,這個流量是由連接的部件控制的,這樣就能使頂空瓶內的樣品氣體不至于進入第一管路或第二管路—載氣輸入管路及與之相關聯的載氣控制系統,也就避免了產生樣品氣體接觸到載氣管路產生殘留、在下一個樣品提取加壓時把殘留帶入下一個樣品,影響分析結果準確性;當載氣對頂空瓶加壓完成后,瓶內壓力等于載氣壓力,又閥控制內針管可以直接與樣品傳輸管連通把樣品輸送到氣相色譜儀或需要接收樣品的設備,傳輸過程中瓶內壓力會降低,而第二管路或第一管路也同時補充載氣推動樣品氣體流出,保持瓶內壓力穩定;當控制與內針管連接的閥也可以直接通大氣,實現氣體置換。工作完畢,通過閥的控制,改變氣流流向,對針的各個管路吹掃、清洗。
本實用新型多通道是在針部件上,而不是與之連接的管路上,減少了樣品與設備的接觸面積,所帶來的好處是最大限度地減少了樣品可能在頂空提取系統中的殘留,保證了樣品提取和前級傳輸的完整性,將樣品在樣品的提取和傳輸過程中的損失降到最低,同時也具備氣體置換和動態補償進樣的優點。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的A部放大圖。
圖3為圖1中B部放大圖。
圖4為圖1的左視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對頂空瓶加壓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成都科林分析技術有限公司,未經成都科林分析技術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521097015.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