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地下無壓尾水洞尾水閘門室外交匯結構有效
| 申請號: | 201521081353.5 | 申請日: | 2015-12-22 |
| 公開(公告)號: | CN205223994U | 公開(公告)日: | 2016-05-11 |
| 發明(設計)人: | 尹葵霞;彭薇薇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電建集團成都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E02B9/00 | 分類號: | E02B9/00;E02B9/02;E02B9/04;E02B9/06 |
| 代理公司: | 成都虹橋專利事務所(普通合伙) 51124 | 代理人: | 劉世平 |
| 地址: | 610072 四*** | 國省代碼: | 四川;5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地下 無壓尾水洞尾 水閘 室外 交匯 結構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水電工程建筑,尤其是一種地下無壓尾水洞尾水閘門室外交匯結構。
背景技術
現有的水電工程地下廠房洞室包括主廠房、主變室、尾水閘門室(或尾水調壓室)及尾 水洞等。尾水閘門室主要用于無壓尾水洞形式,為解決機組檢修,而在機組后段有壓尾水連 接洞段和無壓尾水洞段設置的一種閘門室結構。同時為減少尾水閘門室后段無壓尾水洞條數, 通常在閘門室內設置尾水交匯段,使進入尾水閘門室前的一臺發電機組一條尾水洞,在尾水 閘門室內交匯后,變成兩臺機組或三臺機組一條尾水洞,以減少整個尾水洞的造價,同時因 尾水閘門室需布置尾水交匯位置需要增加較多跨度。而在水電工程地下廠房設計中,最關注 的問題是洞室圍巖穩定及相應支護問題,通常,水電站地下廠房主廠房和主變室均需置于圍 巖條件較好的巖體內,而因圍巖條件的不均一性,部分尾水閘門室位于了圍巖條件相對較差 的巖體內,同時因尾水檢修閘門及尾水交匯需要,其跨度亦較大,其圍巖穩定問題反而更加 突出。且由于尾閘室跨度較大,致使其與上游的洞室之間巖墻厚度需增加,從而增加了有壓 尾水連接洞長度,增加尾水系統造價。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大規模減少尾水閘門室開挖跨度,從而解決 位于較差圍巖條件下,尾水閘門室圍巖穩定性的地下無壓尾水洞尾水閘門室外交匯結構。
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地下無壓尾水洞尾水閘門室外交匯結 構,包括廠房和尾水閘門室,還包括至少兩條有壓尾水連接洞,每條有壓尾水連接洞自廠房 經過尾水閘門室后均形成無壓尾水支洞,所述無壓尾水支洞于交匯點處交匯形成至少一條無 壓尾水洞,所述尾水閘門室設置于廠房與交匯點之間。
進一步的是,包括主變室,所述主變室設置于廠房和尾水閘門室之間,且有壓尾水連接 洞依次經過廠房、主變室和尾水閘門室。
進一步的是,包括廠房與尾閘室之間段進廠交通洞,所述廠房與尾閘室之間段進廠交通 洞將廠房、主變室和尾水閘門室連通。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通過巧妙的結構改進,將尾水閘門室內的尾水交 匯點移至了閘門室外圍巖較好洞段單獨交匯,以大規模減少尾水閘門室開挖跨度,從而降低 尾水閘門室在較差圍巖條件下的圍巖穩定性問題,從而保證其施工期開挖風險及運行風險, 并在總體上減少了開挖量和支護量,降低了工程投資。本實用新型尤其適用于地下無壓尾水 洞尾施工之中。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標記為:廠房1、主變室2、尾水閘門室3、尾閘平臺以下洞室31、尾閘平臺以下洞 室之間的巖墻32、尾水閘門室進廠交通洞33、有壓尾水連接洞4、無壓尾水支洞5、無壓尾 水洞6、交匯點61、尾閘室之間段進廠交通洞7。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
如圖1所示的地下無壓尾水洞尾水閘門室外交匯結構,包括廠房1和尾水閘門室3,還 包括至少兩條有壓尾水連接洞4,每條有壓尾水連接洞4自廠房1經過尾水閘門室3后均形 成無壓尾水支洞5,所述無壓尾水支洞5于交匯點61處交匯形成至少一條無壓尾水洞6,所 述尾水閘門室3設置于廠房1與交匯點61之間。
傳統的結構不但對圍巖穩定性要求較高,同時巖墻的厚度增大,有壓尾水洞4長度亦增 長,若尾閘平臺以下洞室之間的巖墻或回填混凝土柱較薄,整個被開挖后回填混凝土,則整 個尾水系統洞室開挖支護的工程量較大,工程投資亦較大。而本實用新型結構,在單機單條 的有壓尾水連接洞4經尾水閘門室3后,仍保持單機單洞型式,尾水閘門室3跨度大幅減少, 尾閘平臺以下洞室31亦為單機單洞,尾閘平臺以下洞室之間的巖墻32、則尾水閘門室3及 尾閘平臺以下洞室31開挖量與支護量大規模減少,從而也解決了位于較差圍巖條件下,尾水 閘門室圍巖穩定性突出的問題。同時巖墻的厚度減小,有壓尾水連接洞4長度亦縮短。無壓 尾水支洞5則可較靈活的在尾水閘門室3外選擇較好的圍巖處再將兩條交匯為一條無壓尾水 洞6。此種改進后的結構既降低了施工期的開挖風險及運行風險,并在總體上減少了開挖量 和支護量,降低了工程投資。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電建集團成都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經中國電建集團成都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521081353.5/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