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伸縮晾衣桿有效
| 申請號: | 201521032160.0 | 申請日: | 2015-12-14 |
| 公開(公告)號: | CN205188643U | 公開(公告)日: | 2016-04-27 |
| 發明(設計)人: | 林紀良 | 申請(專利權)人: | 林紀良 |
| 主分類號: | D06F57/00 | 分類號: | D06F57/00;D06F57/12;D06F57/10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362000 福建*** | 國省代碼: | 福建;35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伸縮 晾衣桿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晾衣設備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伸縮晾衣桿。
背景技術
晾衣桿,是生活中人們用于晾掛衣物的常用設備,而有的晾衣桿是由不銹鋼焊接固定于室內墻壁或室外墻壁上,這種結構的晾衣桿的晾掛位置固定,尤其對應固定在陽臺上的晾衣桿,由于太陽自東向西運動,使得陽臺上的晾衣桿上的衣物受到光照的時長較短,晾曬效果有待提高。
實用新型內容
為克服現有技術存在的技術缺陷,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伸縮晾衣桿,機動性好,可根據需要移動至不同的晾置場所,提高晾曬效果。
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解決方案是:
一種伸縮晾衣桿,包括座體、升降臺及晾衣桿體;
所述升降臺包括頂板、螺栓及兩個支撐上體和兩個支撐下體,所述支撐上體和支撐下體分別呈X型結構,所述支撐上體和支撐下體活動連接且所述支撐上體的底端與支撐下體的頂端分別通過第一軸和第二軸橫向連接,所述第一軸與第二軸平行設置,所述螺栓垂直穿設于第一軸和第二軸;
所述座體內設有頂部開口的容置腔,所述升降臺設置在容置腔底部內且所述螺栓的頭部伸出座體外;
所述晾衣桿體為軸向伸縮結構,其底端轉動設置在頂板上,在收納狀態下所述晾衣桿體完全位于容置腔內。
優選地,所述晾衣桿體由第一桿體、第二桿體和第三桿體組成;
所述第一桿體的一端轉動設置在頂板上,另一端設有軸向延伸的第一中空部,所述第一中空部內壁面設有一個第一卡凸;
所述第二桿體遠離頂板的一端設有軸向延伸的第二中空部,所述第二中空部內壁面設有一個第二卡凸,且所述第二桿體外壁面上設有多個分別與第一卡凸相配合的第二凹槽;
所述第三桿體外壁面上設有多個分別與第二卡凸相配合的第三凹槽;
且所述晾衣桿體完全收縮狀態下的軸向長度與升降臺降至最低時的高度之和小于容置腔的上下深度。
優選地,所述座體底部設有萬向輪。
優選地,所述容置腔的頂部開口處設有翻轉蓋體,所述翻轉蓋體的一側通過銷軸連接座體頂部靠近容置腔開口處的位置處。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由于在座體內設有容置腔,容置腔內設置有升降臺,晾衣桿體為軸向伸縮結構且其底端轉動連接升降臺的頂板,如此使得本實用新型可根據需要移動至不同的晾置場所,機動性好;另外可通過旋轉螺栓可實現升降臺的上下高度調節,在使用晾衣桿體用于晾衣時則升降臺上升并凸出至座體上方,同時將晾衣桿體轉動至水平位置;而在不使用晾衣桿體時則升降臺降低至最小高度,晾衣桿體完全位于容置腔內,便于收納晾衣桿體。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晾衣桿體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升降臺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萬向輪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記說明:
10、座體;11、容置腔;12、翻轉蓋體;20、升降臺;21、支撐上體;22、支撐下體;23、頂板;24、第一軸;25、第二軸;200、螺栓;211、第一支撐板;212、第二支撐板;210、第一銷軸;220、第二銷軸;221、第三支撐板;222、第四支撐板;30、晾衣桿體;31、第一桿體;32、第二桿體;33、第三桿體;40、萬向輪;41、滾輪;42、連接架;43、剎車部;431、壓板;432、摩擦部;433、固定支撐板。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如圖1-4所示,本實施例提供一種伸縮晾衣桿,包括座體10、升降臺20及晾衣桿體30。
所述升降臺20包括頂板23、螺栓200及兩個支撐上體21和兩個支撐下體22,所述支撐上體21和支撐下體22分別呈X型結構,所述支撐上體21和支撐下體22活動連接且所述支撐上體21的底端與支撐下體22的頂端分別通過第一軸24和第二軸25橫向連接,所述第一軸24與第二軸25平行設置,所述螺栓200垂直穿設于第一軸24和第二軸25。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林紀良,未經林紀良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521032160.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