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模具兩次頂出脫模機構有效
| 申請號: | 201520971322.0 | 申請日: | 2015-11-30 |
| 公開(公告)號: | CN205219630U | 公開(公告)日: | 2016-05-11 |
| 發明(設計)人: | 陳強 | 申請(專利權)人: | 上海聯誼汽車拖拉機工貿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29C45/33 | 分類號: | B29C45/33;B29C45/40 |
| 代理公司: | 上海光華專利事務所 31219 | 代理人: | 沈金美 |
| 地址: | 201702 上*** | 國省代碼: | 上海;3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模具 兩次 脫模 機構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注塑模具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采用兩次頂出的模具脫模機構。
背景技術
對于一些塑料制品,例如,用于汽車發動機冷卻系統中的冷卻液壺,其內部具有多個由 筋板分隔成的腔室,且腔室之間通過設置在筋板上的通孔相連通。此類塑料制品,在利用注 塑模具加工時,通常采用斜頂脫模機構進行脫模,同時斜頂脫模機構設置在各個腔室中。然 而,斜頂脫模機構結構較復雜,占用空間較大,且脫模時需要一定的退出空間。因此,受上 述現有技術中斜頂脫模機構的限制,此類塑料制品的腔室必須具有較大空間。而對于一些類 似上述塑料制品,其腔室空間越小、或是說腔室分布越密,其產品的整體強度越高,產品質 量越好。
上述現有技術中的斜頂脫模機構,因所需空間較大,無法加工出具有密度更大、空間更 小的腔室的塑料制品。
實用新型內容
鑒于以上所述現有技術的缺點,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一種脫模時所需 空間較小的模具兩次頂出脫模機構。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模具兩次頂出脫模機構,安裝在設有下模和升降 機構的模具中,所述模具兩次頂出脫模機構包括上下延伸的直頂、上下延伸的頂針、以及安 裝在模具上的限位凸起,所述直頂的上端一側設有左右延伸的孔模凸起,所述孔模凸起用于 嵌在待脫模件的通孔中;所述頂針的上端用于與待脫模件相抵靠;所述直頂下端固接于直頂 固定板,所述頂針下端固接于頂針固定板,所述直頂固定板位于頂針固定板的下方、且直頂 固定板與升降機構相連接;所述直頂固定板的側邊活動連接有二次頂出推動件,所述二次頂 出推動件的在左右方向上的內外兩端能相對于直頂固定板上下蹺動,且二次頂出推動件的外 端位于所述限位凸起的下方;
脫模時,所述模具的升降機構驅動直頂固定板向上升起,直頂固定板推動頂針固定板同 時向上升起;當二次頂出推動件的外端與所述限位凸起相抵靠后,二次頂出推動件的內端向 上蹺動、推動頂針固定板相對于直頂固定板向上移動。
進一步地,所述直頂固定板的上端面安裝有固定塊,所述二次頂出推動件與固定塊鉸接。
進一步地,所述二次頂出推動件包括兩塊與固定塊鉸接的蹺蹺板,兩塊蹺蹺板分別位于 固定塊兩側。
進一步地,所述二次頂出推動件的內外兩端處均鉸接有滑輪,用于分別與頂針固定板和 限位凸起相抵靠。
進一步地,所述二次頂出推動件包括設在外端的傳動臂部和設在內端的頂針作用臂部, 所述傳動臂部與頂針作用臂部的連接點為二次頂出推動件與直頂固定板的活動連接點,所述 傳動臂部的長度L1小于頂針作用臂部的長度L2。
進一步地,所述傳動臂部和頂針作用臂部之間形成夾角α,且90°〈α〈180°。
進一步地,所述模具兩次頂出脫模機構還包括安裝在模具中的導向套,所述直頂和/或頂 針穿設在導向套中。
進一步地,所述模具兩次頂出脫模機構還包括安裝在模具中的限位柱,所述限位柱用于 限制直頂固定板上升的高度。
進一步地,所述直頂的上端與待脫模件相抵靠。
進一步地,所述孔模凸起呈圓臺形。
如上所述,本實用新型涉及的模具兩次頂出脫模機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實用新型采用兩次脫模,第一次先使待脫模件與下模脫離,從而使待脫模件具有再次 脫模時所需的形變空間,使得在第二次脫模時,直頂能直接從待脫模件上脫離,從而實現了 直頂脫模,且脫模時采用直頂,其與現有技術中的斜頂相比,占用空間較小,并且不需要退 出距離,很好地滿足了目前一些具有小的腔室空間、且腔室分布較密的冷卻液壺對模具和脫 模機構的需求。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模具兩次頂出脫模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中A圈放大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模具兩次頂出脫模機構在第一次脫模過程中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模具兩次頂出脫模機構在第二次脫模過程中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中二次頂出推動件與直頂固定板的連接示意圖。
圖6為圖5中二次頂出推動件的正視圖。
元件標號說明
1直頂
11孔模凸起
2頂針
3待脫模件
31通孔
4直頂固定板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上海聯誼汽車拖拉機工貿有限公司,未經上海聯誼汽車拖拉機工貿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520971322.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納米硒有機五行蔬菜的種植方法及其蔬菜湯料的配制方法
- 下一篇:人體工程學座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