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顳頜關節復位器有效
| 申請號: | 201520909811.3 | 申請日: | 2015-11-16 |
| 公開(公告)號: | CN205234715U | 公開(公告)日: | 2016-05-18 |
| 發明(設計)人: | 李睿嘉;李平 | 申請(專利權)人: | 李睿嘉 |
| 主分類號: | A61F5/04 | 分類號: | A61F5/04;A61F5/042 |
| 代理公司: | 十堰博迪專利事務所 42110 | 代理人: | 高良軍 |
| 地址: | 442000 湖北省十堰*** | 國省代碼: | 湖北;4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關節 復位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醫療器械領域,尤其涉及一種顳頜關節紊亂綜合癥治療用的關節復位器。
背景技術
頜部的顳肌、咬肌、翼狀肌等三塊肌肉構成了顳頜關節的運動結構,同時也維持著顳頜關節的生物力學平衡,當任何一塊肌肉損傷或出現肌痙攣時,都會破壞這種力學平衡從而導致顳頜關節小錯縫,也就是醫學上所稱的顳頜關節紊亂癥。
顳頜關節紊亂綜合癥是口腔頜面部最常見的疾病,該癥狀多數因受外力、突咬硬物、張口過大(如打呵欠)等急性創傷而造成;或者是與經常咀嚼硬食、夜間磨牙及單側咀嚼等習慣有關,這些因素往往會引起關節挫傷或勞損,咀嚼肌群功能失調,關節結構發生微小位移等,其主要臨床表現為關節區疼痛、下頜運動障礙、上下齒咬合錯位等。
目前,臨床上通常采用“雙拇指下壓下頜骨體復位法”對上述癥狀進行治療,然而治療過程中由于口腔內空間狹小,拇指下壓時給力很不方便,難以長時間持續發力,從而導致關節復位成功率不高,治療效果有限。
發明內容
為方便口腔內操作,提高顳頜關節復位效果,本實用新型提出一種顳頜關節紊亂綜合癥治療用的關節復位器。
為此,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為:一種顳頜關節復位器,包括復位器本體,其特征在于:所述復位器本體為L形結構,其中:短邊為齒部,長邊為柄部,柄部與齒部之間螺紋連接;齒部表面設有與牙齒形狀相匹配的曲面槽,柄部后端為扁平結構,使用時便于判斷齒部是否處于水平狀態。
使用方法:
使用時,將復位器的齒部放在下頜骨體后端,使之在咬肌與顳頜關節之間形成一個力學支點,當咬肌發力咬合到復位器齒部時,由于中間支點的作用,使下頜骨后端下翹,對顳頜關節形成一個自體牽引力,隨著力的持續(8~10分鐘),顳頜關節緩慢松開,此時通過上下輕搖復位器的柄部即可使錯位的關節復位。
有益效果:
本實用新型結構小巧,能夠在口腔內方便操作,從而有效提高了顳頜關節復位效果;將復位器柄部與齒部之間設置為螺紋連接,方便拆卸,使用時能夠實現齒部或柄部的快速更換,以滿足不同患者的使用要求,降低使用成本;方便對咬合部進行消毒,做到一人一器,干凈衛生;將復位器柄部后端設置為扁平結構,方便握持,同時以便通過觀察柄部水平與否判斷齒部是否處于水平狀態,盡而作出相應調整,確保咬合到位,提高復位效果。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標號為:1、齒部;2、柄部。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描述。
如圖1所示,一種顳頜關節復位器,包括復位器本體,所述復位器本體為L形結構,其中:短邊為齒部1,長邊為柄部2,將柄部2與齒部1通過螺紋連接方式固定連接在一起;在齒部1的表面設有與牙齒形狀相匹配的曲面槽,所述柄部2的后端為扁平結構,使用時便于判斷齒部是否處于水平狀態。
使用時,將復位器的齒部放在下頜骨體后端,使之在咬肌與顳頜關節之間形成一個力學支點,當咬肌發力咬合到復位器齒部時,由于中間支點的作用,使下頜骨后端下翹,對顳頜關節形成一個自體牽引力,隨著力的持續(8分鐘),顳頜關節緩慢松開,此時通過上下輕搖復位器的柄部即可使錯位的關節復位。
本實用新型結構小巧,能夠在口腔內方便操作,從而有效提高了顳頜關節復位效果;將復位器柄部與齒部之間設置為螺紋連接,方便拆卸,使用時能夠實現齒部或柄部的快速更換,以滿足不同患者的使用要求,降低使用成本;方便對咬合部進行消毒,做到一人一器,干凈衛生;將復位器柄部后端設置為扁平結構,方便握持,同時以便通過觀察柄部水平與否判斷齒部是否處于水平狀態,盡而作出相應調整,確保咬合到位,提高復位效果。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李睿嘉,未經李睿嘉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520909811.3/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雙氣囊充氣頸椎牽引
- 下一篇:術后護理加熱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