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直彎式光纖連接器有效
| 申請號: | 201520888200.5 | 申請日: | 2015-11-04 |
| 公開(公告)號: | CN205139424U | 公開(公告)日: | 2016-04-06 |
| 發明(設計)人: | 高澤仁;范晶晶;李娜;張銘;寇明國;岳寶花;蘆春峰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八研究所 |
| 主分類號: | G02B6/38 | 分類號: | G02B6/38 |
| 代理公司: | 北京雙收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241 | 代理人: | 王菊珍;苗娟 |
| 地址: | 232001 安徽*** | 國省代碼: | 安徽;3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直彎式 光纖 連接器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光纖通信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光纖連接器。
背景技術
光纖連接器作為光纖通信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已越來越多的應用在各個領域,目前市面 上光纖連接器產品的種類較多,按連接器外殼體封裝材料有塑料和金屬之分。塑料連接器 的機械、環境適應性較差,滿足不了軍用要求,金屬殼體封裝的光纖連接器可以滿足軍用 特殊環境要求,但傳統的金屬殼體封裝的光纖連接器基本上都屬于“水平”結構,不能進 行90°彎折,安裝時仍需要靠尾套外部的光纜進行彎曲,安裝時的彎曲半徑不能大于光纜 自身的彎曲半徑,否則容易造成光纖損傷甚至斷裂,因此需要較大的安裝空間,不適合在 狹小的空間環境下使用。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提出的一種光纖連接器,可解決傳統光纖連接器在狹小的空間不能折彎而 導致不能安裝的技術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術方案:
一種光纖連接器,包括光插針、殼體、尾套、光纜護套、光纖及光纖接頭,光插針的 針部設置在殼體外,光插針的后半身在殼體內,光插針的光纖依次通過殼體、尾套、光纜 護套到光纖接頭,還包括緩沖腔體,所述緩沖腔體設置在殼體和尾套之間,緩沖腔體和尾 套成90°構成直角結構,緩沖腔體內部設置限位結構,光纖通過限位結構實現彎曲。
進一步的,光插針的后半身上設置插針彈簧,光插針的尾部設置插針尾帽,插針尾帽 的后方設置推板,所述限位結構包含L桿和活動桿,L桿的彎折點處通過轉軸與緩沖腔體內 壁轉動連接,L桿的一端抵在推板上,另一端與活動桿的一端固定連接,所述L桿遠離推板 的一端端部設有凹槽Ⅰ,凹槽Ⅰ內通過轉軸轉動連接一個用于搭接光纖的滾筒,所述活動 桿遠離L桿的一端端部設有凹槽Ⅱ,凹槽Ⅱ內同樣通過轉軸轉動連接一個用于搭接光纖的 滾筒,光插針向后移動時可以通過插針彈簧推動插針尾帽進而推動推板,推板作用于L桿 的力矩使L桿繞轉軸轉動。
進一步的,還包括彈簧擋板,彈簧擋板設置在插針彈簧的后方,彈簧擋板用緊固螺釘 緊固在殼體內部。
進一步的,還包括固定螺釘和推板彈簧,推板彈簧設置在固螺釘上,固定螺釘把推板 固定在彈簧擋板上,推板彈簧是用于推板回位。
由上述方案可知,本實用新型的直彎式光纖連接器采用分體式結構設計,采用獨立的 光纖緩沖腔體來容納光纖插芯浮動時引入的竄動量,當連接器插配或分離時,彈簧浮動結 構正常工作,光纖來回只能在緩沖腔體內竄動;其次,根據光纖的最小彎曲半徑,設計出 限制光纖彎曲半徑的限位裝置,這樣,插芯配接和分離時引入的浮動量對光纖的影響將微 乎其微,防止了光纖竄動時由于彎曲半徑過小而折斷或影響光損耗,可使光纖在狹小的空 間內進行安裝,徹底的解決了光纖連接器不能彎折的歷史。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實現了光纖連接器直角彎曲的功能,能夠在狹小的空間環境下使用,縮小了安裝 空間。
(2)采用分體式結構設計,不用開模鑄造,大大降低了成本。
附圖說明
圖1是傳統四芯光纖連接器結構及裝配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內部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的裝配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進行詳細闡述,以使本實用新型的優點和特 征能更易于被本領域技術人員理解,從而對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做出更為清楚明確的界 定。
如圖1所示,傳統的光纖連接器沒有直彎式結構,需要的安裝空間較大,不適合在狹 小的空間環境下使用。為了使光纖連接器能夠在車載等狹小的空間環境下使用,在不改變 連接器殼體和保證連接器光學性能、機械性能和環境性能的條件下,采用分體式結構,設 計了如圖1所示的一種光纖連接器,取代了舊式的單尾套結構,實現了光纖連接器直角彎 曲的功能。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八研究所,未經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八研究所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520888200.5/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