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缸蓋水套及發動機水套有效
| 申請號: | 201520807781.5 | 申請日: | 2015-10-13 |
| 公開(公告)號: | CN205013139U | 公開(公告)日: | 2016-02-03 |
| 發明(設計)人: | 楊勇;邱陽;楊昆;歐陽梅;陳小東;鄭建軍;曾慶強;卿輝斌 | 申請(專利權)人: | 重慶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F02F1/40 | 分類號: | F02F1/40 |
| 代理公司: | 重慶華科專利事務所 50123 | 代理人: | 譚小琴 |
| 地址: | 400023 *** | 國省代碼: | 重慶;85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缸蓋 發動機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發動機技術,具體涉及一種缸蓋水套及發動機水套。
背景技術
目前汽車發動機的冷卻系統主要以水冷方式為主,通過冷卻水的循環來降低發動機的機體溫度。為滿足極端工況的熱害,通常發動機水套設計為過量設計,水套冷卻水流量遠遠大于需求,使得水套進出口水溫差較低、流阻較高,從而發動機熱效率較低。
燃油所蘊藏的能量中,通常只有不到30%的能量被用來驅動汽車,而冷卻水帶走了約40%左右的能量。因此急需設計一種水套,既滿足極限工況的冷卻需求,又具有較高熱效率,并能回收部分排氣能量。
專利文獻CN204283648U公開了一種發動機水套結構,其通過缸蓋水套的結構變化來提升水套冷卻效能,降低過熱及熱量積聚風險。但上述專利為傳統的過量設計水套,冷卻水流量偏大,在冷機啟動時,無法回收部分排氣能量,暖機所需要的時間較長,使得燃油耗及排放較差。因此,有必要開發一種新的缸蓋水套及發動機水套。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缸蓋水套及發動機水套,既能滿足極端工況熱害要求,具有較高熱效率,又能回收部分排氣能量,加快暖機。
本實用新型所述的缸蓋水套,
在所述缸蓋水套的前端設有缸蓋水套前端進水口;
在缸蓋水套的后端設有缸蓋水套后端進水口和缸蓋水套出水口;
所述缸蓋水套的進氣側在與每一火花塞冷卻區相對應位置處均設有半環狀的進氣側冷卻水道,在位于最前面的所述進氣側冷卻水道的中部設有缸蓋水套進氣側進水口,并在相鄰兩個進氣側冷卻水道之間設有缸蓋水套缸間進水口;
所述缸蓋水套的排氣側在與每一鼻梁冷卻區相對應位置處均設有缸蓋水套排氣側進水口和排氣冷卻水道。
所述缸蓋水套的底部設有前后貫通的限流凹槽,通過該限位凹槽來增強各個火花塞冷卻區的流動速度及換熱系數。
所述排氣冷卻水道上設有限流凹坑。
本發明所述的一種發動機水套,包括缸體水套和缸蓋水套;所述缸蓋水套采用本實用新型所述的缸蓋水套。
所述缸體水套沿水流方向呈波浪形狀,且波浪形狀的波谷位于單個氣缸體的中間位置,波峰位于相鄰兩個氣缸體之間的中間位置,并在相對設置的兩個波峰之間設有缸體缸間冷卻水道;
所述缸體水套上設有缸體水套進水口和缸體水套出水口。
所述缸體水套和缸蓋水套之間設有缸墊;
所述缸墊的前端在與缸蓋水套上的各缸蓋水套前端進水口相對應位置處均設有前端水孔;
所述缸墊的后端在與缸蓋水套上的缸蓋水套后端進水口相對應位置處設有后端排汽水孔;
所述缸墊的進氣側在與缸蓋水套上的缸蓋水套進氣側進水口相對應位置處設有進氣側水孔;
所述缸墊的進氣側在與缸蓋水套上的各缸蓋水套缸間進水口相對應位置處均設有缸間出水孔;
所述缸墊的排氣側在與缸蓋水套上的各缸蓋水套排氣側進水口相對應位置處均設有排氣側水孔。
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優點:
(1)缸體水套上設有缸體缸間冷卻水道,并通過缸墊上的缸間出水孔連接至缸蓋水套,以冷卻缸體缸間熱負荷比較高的區域;缸體水套通過缸墊上的排氣側水孔直接排出缸體水套在極端工況下產生的汽泡;
(2)缸墊上設有連接缸體水套與缸蓋水套之間的過水孔,過水孔包括前端水孔(2個孔)、排氣側水孔(4個孔)、缸間出水孔(3個孔)、后端排汽水孔(1個孔)、進氣側水孔(1個孔),通過各過水孔的面積及布置位置,實現水套的流量分配控制;
(3)通過缸墊上的排氣側水孔的面積能夠保證有60%左右的冷卻水通過缸蓋水套排氣側進水口進入缸蓋水套,以保證鼻梁冷卻區的流動及換熱系數,并通過缸墊上各過水孔的面積大小調整各缸流量的差異;通過缸墊上的前端水孔的面積大小能夠保證30%以上的水由缸蓋水套前端進水口流入,從而增強了缸蓋水套各缸的均勻性,降低了拉缸的風險;缸蓋水套上設有前后貫通的限流凹槽,通過該限流凹槽來增強各火花塞冷卻區的流動速度及換熱系數;缸蓋水套設有帶限流凹坑的排氣側冷卻水道,可以回收部分排氣能量,減少暖機時間,從而改善冷啟動油耗及排放,該限流凹坑亦可提高換熱系數,并限制通過流量,進而降低水套總需求流量;缸蓋水套上設有呈半環狀的進氣側冷卻水道,可以用少量的冷卻水來冷卻發動機進氣側;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重慶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未經重慶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520807781.5/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發動機齒輪室的雙層降噪蓋板
- 下一篇:一種柴油機缸蓋結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