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污泥沉降比觀測裝置有效
| 申請號: | 201520762542.2 | 申請日: | 2015-09-29 |
| 公開(公告)號: | CN205175877U | 公開(公告)日: | 2016-04-20 |
| 發明(設計)人: | 陳勇;顧幸文;顏輝 | 申請(專利權)人: | 蘇州工業園區清源華衍水務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G01N15/04 | 分類號: | G01N15/04 |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郝瑞剛 |
| 地址: | 215021 江蘇***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污泥 沉降 觀測 裝置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污水處理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污泥沉降比觀 測裝置。
背景技術
污水凈化的重要環節,首先是污水中有機物在曝氣池中微生物的 作用下合成菌膠團的過程,其次是菌體有機物的絮凝、沉淀和分離過 程;由此推論、研究證明,影響污水處理質量的主要因素:首先是曝 氣池中由菌體有機物形成的活性污泥濃度的大小;其次是活性污泥凝 聚、沉淀性能的好壞。而污泥沉降比是指曝氣池混合液在1000ml量筒 中,靜置、沉淀30min后,沉淀污泥與混合液之體積比。在以活性污 泥法處理污水的污水處理廠,影響污水處理工藝運行效果的因素很多, 在缺乏經驗數據支持情況下,運行管理人員均以沉降比作為指導運行 的主要參數,首先因為它具有操作簡單、歷時短的特點;其次,運行 管理人員、工藝工程師可以通過觀測污泥沉降比隨時觀察活性污泥的 絮凝、沉淀過程,了解活性污泥特性,掌握活性污泥量,判斷曝氣池 工藝運行情況,為工藝調整提供科學依據,從而由此控制污水處理效 果,保證出水水質的目的。
目前國內外沉降比觀測的通行做法是工藝人員生產現場量筒取樣 觀測或化驗人員取樣至實驗室進行觀測。具有效率低,誤差大等問題。 污水處理技術發展至今,所有重要運行參數均可實現儀器在線實時監 測,唯獨沉降比觀測及讀取需要人工操作。在智慧物聯高速發展的時 代背景下,污水處理廠運行模式正在向高度自動化、智能化轉變。人 工觀測沉降比這一操作模式亟待改變。
實用新型內容
(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目前國內外沉降比觀測的通行做 法是工藝人員生產現場量筒取樣觀測或化驗人員取樣至實驗室進行觀 測,具有效率低,誤差大等問題的問題。
(二)技術方案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污泥沉降比觀測裝 置,包括箱體、量筒、出液管及進液管,所述箱體包括第一箱體及第 二箱體,所述量筒設置于所述第一箱體上,所述第一箱體上對應于所 述量筒分別設置有紅外傳感器及攝像機,所述進液管與所述量筒底部 連接,所述出液管與所述量筒的底部連接。
優選的,還包括與所述量筒頂部連接的溢流管。
優選的,還包括與所述進液管連通的自來水管。
優選的,還包括與所述進液管連接的增壓泵,所述增壓泵設置于 所述第二箱體上。
優選的,還包括對應于所述攝像機設置于所述第一箱體上的照明 光源。
優選的,還包括對應于所述紅外傳感器設置于所述第一箱體上的 控制模塊。
優選的,所述進液管上設置有進液電磁閥,所述自來水管上設置 有沖洗電磁閥,所述出液管上設置有放空電磁閥。
優選的,還包括設置于所述第一箱體上的遮雨棚。
優選的,所述箱體的材質為不銹鋼。
(三)有益效果
本實用新型的上述技術方案具有如下優點: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污 泥沉降比觀測裝置中箱體包括第一箱體及第二箱體,量筒設置于第一 箱體上,第一箱體上對應于量筒分別設置有紅外傳感器及攝像機,進 液管與量筒底部連接,出液管與量筒的底部連接。本實用新型提供的 污泥沉降比觀測裝置中混合液通過進液管進入,使用攝像機對量筒觀 測后,通過出液管流出。本實用新型替代了人工操作,實現自動檢測, 具有結構簡單、效率高及誤差小的優點。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污泥沉降比觀測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污泥沉降比觀測裝置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中:1:箱體;1-1:第一箱體;1-2:第二箱體;2:支架;3: 遮雨棚;4:照明光源;4-1:光線;5:攝像機;6:紅外感應器;7: 控制模塊;8:量筒;9:溢流管;16:出液管;10:進液管;11:增 壓泵;12:自來水管;13:進液電磁閥;14:沖洗電磁閥;15:放空 電磁閥;17:混合液;4-1:光線區。
具體實施方式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蘇州工業園區清源華衍水務有限公司,未經蘇州工業園區清源華衍水務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520762542.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