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發動機排氣再循環系統有效
| 申請號: | 201520747740.1 | 申請日: | 2015-09-25 |
| 公開(公告)號: | CN205013157U | 公開(公告)日: | 2016-02-03 |
| 發明(設計)人: | 楊政;陳升 | 申請(專利權)人: | 重慶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F02M26/54 | 分類號: | F02M26/54 |
| 代理公司: | 重慶華科專利事務所 50123 | 代理人: | 康海燕 |
| 地址: | 400023 *** | 國省代碼: | 重慶;85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發動機 排氣 再循環 系統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發動機技術領域,具體涉及發動機排氣再循環系統。
背景技術
近年來國家對整車排放的法規要求越來越嚴格,相關排放標準逐年提升。EGR技術也將逐漸推廣。排氣再循環(ExhaustGasRecirculation)為汽車用小型內燃機在燃燒后將排出氣體的一部分分離出、并導入進氣側使其再度燃燒的技術。主要目的是為降低排出氣體中的氮氧化物(NOx)與分擔部分負荷時可提高燃料消費率。自然吸氣發動機爆震最敏感的區域往往在低速大負荷區域(如圖2所示),為了研究外排氣抑制爆震的效果,需要一定的EGR率,而在該工況下進排氣壓差較小,即使將EGR閥開度調節至最大,也無法引入更多排氣進入進氣歧管,無法滿足需求的EGR率。
而現行的EGR排氣系統常將閥體與EGR管路集成,造成整體結構較為復雜,對空間要求較高布置較為困難。且對于新開發的發動機一般也在缸蓋上預留了EGR閥接口,無需從排氣后端引入廢氣或冷卻,因此迫切的需要一種能夠對空間要求較小,獨立于EGR廢氣管路,并能夠在發動機在各工況點調節排氣背壓,調節EGR率的排氣再循環系統。
實用新型內容
針對現有排氣再循環系統存在的不足,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更為性能更為優化的發動機排氣再循環系統。
為了實現本實用新型目的,其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發動機排氣再循環系統,包括排氣背壓控制閥、排氣歧管、排氣連接管、冷卻器、EGR閥。所述排氣背壓控制閥安裝在排氣歧管總管后消聲器出口前,通過法蘭相連,使用金屬密封墊密封。所述排氣歧管前端支管與排氣連接管進口相連,所述排氣連接管的出口與所述冷卻器的進氣口連接,所述冷卻器的出氣口與所述EGR閥的進氣口連接。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通過在排氣歧管后消聲器出口前加裝排氣背壓控制閥,在發動機運行時,可以在排氣背壓較小時增大排氣背壓從而加大EGR率,更有效的實現EGR節能減排的效用。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發動機排氣再循環系統結構示意圖;
圖2是發動機在不同轉速下,進氣歧管與排氣歧管壓力的關系;
圖中:1.排氣背壓控制閥,2.排氣歧管,3.排氣連接管,4.冷卻器,5.EGR閥。
具體實施方式
參照附圖現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說明。
參見圖1,本排氣再循環系統包括排氣背壓控制閥1、排氣歧管2、排氣連接管3、冷卻器4、EGR閥5。所述排氣背壓控制閥1與排氣歧管2連接,并在消聲器出口前,所述排氣連接管3的出口與所述冷卻器4的進氣口連接,所述冷卻器4的出氣管與所述EGR閥5的進氣口連接。
本實用新型通過在排氣歧管2后消聲器出口前加裝排氣背壓控制閥1,在發動機運行時,由ECU輸出PWM占空比控制信號,驅動閥體內直流電機轉動并保持在某一角度,電機軸承與閥片相連,從而實現閥體閥片開度的控制。當發動機處于低速大負荷區域時(如圖2所示),由于進排氣壓差較小,無法將更多的排氣引入進氣歧管,影響EGR系統效果。這時根據前期匹配數據,通過ECU對排氣背壓控制閥1輸出相應的PWM占空比信號,驅動直流電機轉動調節排氣背壓控制閥1開度,增大排氣背壓,使進排氣壓差增大,從而將更多的排氣引入進氣歧管。從而能夠在低速大負荷區域(如圖2所示)能實現更高的EGR率,滿足排氣再循環系統對EGR率的需求,提高發動機性能。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重慶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未經重慶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520747740.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