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流體摩擦力矩的測量裝置有效
| 申請號: | 201520688310.7 | 申請日: | 2015-09-08 |
| 公開(公告)號: | CN204881943U | 公開(公告)日: | 2015-12-16 |
| 發明(設計)人: | 李安梁;蔡洪;張士峰;白錫斌;楊華波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學技術大學 |
| 主分類號: | G01L3/00 | 分類號: | G01L3/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濟緯天專利代理有限公司 11429 | 代理人: | 胡偉華;張小雪 |
| 地址: | 410073 湖*** | 國省代碼: | 湖南;4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流體 摩擦 力矩 測量 裝置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流體性能測試技術領域,特別的涉及一種流體摩擦力矩的測量裝置。
背景技術
液浮式穩定平臺懸浮在液體中,流體摩擦力矩是穩定平臺的主要干擾源,其大小直接影響液浮式穩定平臺的穩定精度。如果能準確獲取所用流體的摩擦力,則可通過在穩定平臺上產生相應的反作用力將該摩擦力平衡除去。而目前,為了得到流體摩擦力的大小,主要是基于理論和仿真計算,然而在實際計算過程中,邊界條件的設置、流體模型的選取等與實際情況難以完全一致,因而穩定后的平臺精度較差,又無法用于驗證。
現有技術中對于各類流體的摩擦力缺乏準確的測試裝置。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流體摩擦力矩的測量裝置,本實用新型主要解決了現有技術紅中缺乏對液體摩擦力矩能僅需準確測量裝置的技術問題。
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流體摩擦力矩的測量裝置,包括用于獲取懸浮狀態下液體轉動角的內筒和用于為內筒提供懸浮狀態的外筒;外筒的一端封閉另一端為敞口,其內充滿液體,外筒繞其軸線轉動;內筒伸入外筒的敞口端內,并在外筒內繞其軸線轉動,內筒頂面上的內筒轉動軸與扭矩傳感器測試連接。
進一步地,還包括第一支撐板、第二支撐板和多根用于將第一支撐板支撐于第二支撐板上的第一支撐桿,內筒轉動軸轉動安裝于第一支撐板內,外筒底面上的外筒驅動軸轉動安裝于第二支撐板內;第一支撐桿的一端固定連接于第一支撐板上,另一端固定連接于第二支撐板上。
進一步地,還包括用于驅動外筒轉動的外筒電機,外筒電機的輸出軸與安裝于外筒驅動軸相連接。
進一步地,還包括第三支撐板和多根第二支撐桿,外筒電機安裝于第三支撐板上;第二支撐桿的一端固定于第二支撐板上,另一端固定于第三支撐板上。
進一步地,還包括內筒軸座,內筒軸座安裝于第一支撐板內,內筒轉動軸轉動安裝于內筒軸座內。
進一步地,還包括外筒軸座,外筒軸座固定安裝于第二支撐板內,外筒驅動軸轉動安裝于外筒軸座中。
本實用新型的優點: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流體摩擦力矩的測量裝置該裝置在盛滿液體的外筒中設置內筒,根據內筒在無動力源的情況下,轉動的各項參數的測量,可以得出該流體對內筒的摩擦力矩。該裝置避免了其他因素對測量結果準確性的干擾。從而保證了測量準確性。
參考根據本實用新型的流體摩擦力矩的測量裝置的各種實施例的如下描述將使得本實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方面顯而易見。
附圖說明
現在將參考附圖更詳細地解釋本實用新型,其中: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的流體摩擦力矩的測量裝置主視示意圖;
圖2是圖1的剖視的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的外筒立體的示意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的內筒主視局部剖視示意圖;
圖5是圖4的俯視示意圖。
圖例說明:
100、扭矩傳感器支座;210、第一支撐板;211、第一支撐桿;220、第二支撐板;221、第二支撐桿;230、第三支撐板;310、內筒軸座;311、內筒;314、內筒連接板;321、外筒;320、外筒軸座;323、外筒電機;324、外筒驅動軸。
具體實施方式
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流體摩擦力矩的測量裝置。本文中液浮狀態是指物體懸浮于液體中時的狀態。
參見圖1,包括用于獲取懸浮狀態下液體轉動角的內筒311和用于為內筒311提供懸浮狀態的外筒321,外筒321的一端封閉另一端為敞口,其內充滿液體,外筒321繞其軸線轉動;內筒311伸入外筒321的敞口端內,并在外筒321內繞其軸線轉動,內筒311與扭矩傳感器測試連接。通過在外筒321內注入液體后,將內筒311伸入外筒321中,內筒311的外壁與外筒321內的液體相接觸。從而使得外筒321轉動時,帶動其內的液體運動時,進一步可帶動內筒311轉動。通過可測試內筒311運動狀態的扭矩傳感器,測試液體運動的情況。從而通過與扭矩傳感器相連接的控制裝置,將內筒311在流體摩擦力作用下轉動的角度,換算為該流體對其他物體產生的摩擦力。該裝置結構簡單,測試精度高,可以用于測量各種流體的摩擦力。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學技術大學,未經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學技術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520688310.7/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