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多功能支架有效
| 申請號: | 201520657101.6 | 申請日: | 2015-08-27 |
| 公開(公告)號: | CN204962208U | 公開(公告)日: | 2016-01-13 |
| 發明(設計)人: | 王李瑩 | 申請(專利權)人: | 上海出版印刷高等專科學校 |
| 主分類號: | F16M11/20 | 分類號: | F16M11/20 |
| 代理公司: | 上海精晟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31253 | 代理人: | 馮子玲 |
| 地址: | 200093 *** | 國省代碼: | 上海;3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多功能 支架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日常用品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多功能支架。
背景技術
傳統的臺歷主要由經過印刷的臺歷紙和臺歷支架組成。臺歷支架往往由厚紙板、塑料、金屬這些材料做成,支架的形態和收折的方式都圍繞臺歷紙張展開,一本臺歷,支架占的成本比臺歷紙要高,但往往到了年末臺歷支架和臺歷紙一起被丟棄,這就造成了極大的資源浪費。而另一方面,隨著數字平板終端的興起,用于支撐這類設備的桌面支架類產品需求量很大。目前市場上現有的支架類產品,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實用新型專利CN202812668U所公開的,這類現有產品的U形卡槽在相框背面的任意一邊,平板設備插入后與相框形成約90度角度,平板設備直接和桌面或地面等接觸,且插入卡槽的部位收到較大的作用力,容易產生磨損,且容易從卡槽中滑落,不夠穩定。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旨在是彌補現有技術的缺陷,提供一種多功能的支架。
進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多功能支架,其由托板和托架構成,所述托板的兩端各自延伸形成一可容納物品的凹槽結構,所述凹槽結構的凹面相對且大小匹配;在其中一凹槽結構的末端還設有一延伸的支撐結構,所述支撐結構的支撐面與位于托板另一端的凹槽結構的凹面相對。
在一優選例中,所述凹槽結構的凹面為U形。
在一優選例中,所述托架由兩塊可折疊的板構成,所述兩塊板各自通過鉸鏈連接固定在所述托板的一側。
本實用新型彌補現有臺歷支架功能過于單一的缺陷,賦予臺歷支架更多功能,令其不再僅僅局限于用作臺歷的支架,而是還可以用于相框、平板電腦支架、手機支架等多種功能,從而使這類產品的用途更為廣泛。與此同時,本實用新型也彌補了現有產品支撐不夠穩定、容易從支架上滑落的缺陷。
本實用新型的各個方面的細節將在隨后的章節中得以詳盡描述。通過下文以及權利要求的描述,本實用新型的特點、目的和優勢將更為明顯。
附圖說明
圖1a和圖1b是本實用新型的多功能支架的使用狀態示意圖;
圖2a和圖2b是本實用新型的多功能支架的收起狀態示意圖;
附圖數字標注含義:1、托板,2、托架,3、凹槽結構,4、凹槽結構,5、支撐結構,6、鉸鏈。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進一步闡述本實用新型。應理解,這些實施例僅用于說明本實用新型而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的范圍。下列實施例中未注明具體條件的實驗方法,通常按照常規條件或按照制造廠商所建議的條件。
除非另行定義,文中所使用的所有專業與科學用語與本領域熟練技術人員所熟悉的意義相同。此外,任何與所記載內容相似或均等的方法及材料皆可應用于本實用新型方法中。文中所述的較佳實施方法與材料僅作示范之用。
本實用新型提到的上述特征,或實施例提到的特征可以任意組合。本專利申請說明書所揭示的所有特征可與任何組合物形式并用,說明書中所揭示的各個特征,可以任何可提供相同、均等或相似目的的替代性特征取代。因此除有特別說明,所揭示的特征僅為均等或相似特征的一般性例子。
實施例1
如圖1a、圖1b和圖2a、圖2b所示,一種多功能支架,其由托板1和托架2構成,所述托板1的兩端各自延伸形成一可容納物品的凹槽結構(3、4),所述凹槽結構(3、4)的凹面相對且大小匹配;在其中一凹槽結構4的末端還設有一延伸的支撐結構5,所述支撐結構5的支撐面與位于托板1另一端的凹槽結構3的凹面相對。所述凹槽結構(3、4)的凹面為U形。所述托架2由兩塊可折疊的板構成,所述兩塊板各自通過鉸鏈6連接固定在所述托板的一側。
本實用新型所涉及的多個方面已做如上闡述。然而,應理解的是,在不偏離本實用新型精神之前提下,本領域專業人員可對其進行等同改變和修飾,所述改變和修飾同樣落入本實用新型申請所附權利要求的覆蓋范圍。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上海出版印刷高等??茖W校,未經上海出版印刷高等專科學校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520657101.6/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