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剛性珩磨裝置有效
| 申請號: | 201520451319.6 | 申請日: | 2015-06-29 |
| 公開(公告)號: | CN204868501U | 公開(公告)日: | 2015-12-16 |
| 發明(設計)人: | 徐建華;麥學東;麥瑞纓;侯學寶;朱興壽;麥學東 | 申請(專利權)人: | 銀川市恒益達機械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24B33/02 | 分類號: | B24B33/02;B24B33/10;B24B33/08;B24B41/02;B24B41/06 |
| 代理公司: | 北京超凡志成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11371 | 代理人: | 畢強 |
| 地址: | 750000 寧夏回族*** | 國省代碼: | 寧夏;6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剛性 裝置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珩磨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剛性珩磨裝置。
背景技術
珩磨工藝主要用于發動機制造、液壓閥體加工、壓縮機等行業零件的精密孔的精整加工,加工后的零件孔幾何精度高。作為珩磨機上的切削工具,珩磨頭的結構及尺寸對珩磨的精度影響很大,加工對象不同,珩磨頭的結構也不一樣。
珩磨過程是珩磨頭的油石表面和工件表面不斷相互研磨的過程。珩磨加工的最大特點是要保證有足夠自由度的浮動環節,以彌補工件孔的軸線與機床主軸的軸線的不對中的誤差,從而保證相互研磨動作的正常進行。
在加工孔的長徑比比較小的短孔類零件時,由于被加工零件對珩磨頭的導向作用差,為了彌補工件孔的軸線與機床主軸的軸線的不對中的誤差,以保證珩磨的正常進行,珩磨機床采用剛性機床主軸、珩磨頭采用剛性連接、工件浮動的珩磨工藝。
珩磨機床的旋轉和往復運動是珩磨機床的主運動,在加工孔的長徑比比較小的短孔類零件時,珩磨頭和機床主軸采用剛性連接后進行旋轉和往復運動,但是這造成了運動部件長、運動慣量大的問題。為了保證珩磨加工的精度,需要保證機床運動部件本身的靜態和動態精度,由于運動部件的制造精度有一定的限度,無法達到理想值,因此運動部件的制造誤差影響使磨頭切削中產生傾覆力矩,同時由于旋轉的離心力等因素,會造成珩磨頭擺動,切削的結果是工件孔成為鼓形或S狀的花瓶形;特別是小孔,由于轉速高或短孔導向作用差時,上述現象更為嚴重。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以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加工孔的長徑比比較小的短孔類零件時,珩磨頭和機床主軸采用剛性連接后進行旋轉和往復運動的過程中,由于運動部件長、運動慣量大,使得工件孔為鼓形或S狀的花瓶形的技術問題。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剛性珩磨裝置,包括機床主軸、珩磨頭、上導向機構和下導向機構;所述上導向機構包括上導向桿,所述下導向機構包括下導向桿;所述機床主軸與所述上導向桿連接;所述珩磨頭的上端與所述上導向桿相連接,所述珩磨頭的下端與下導向桿相連接;所述上導向桿的軸線、珩磨頭的軸線和下導向桿的軸線重合。
進一步地,還包括機架;所述上導向機構還包括上導向套;所述上導向套固定在所述機架上。
進一步地,還包括珩磨夾具;所述下導向機構還包括下導向套;所述下導向套固定在所述珩磨夾具上。
進一步地,還包括平面浮動機構,用于使所述珩磨頭的軸線、所述上導向套的中心軸線和所述下導向套的中心軸線重合。
進一步地,所述機床主軸與所述上導向桿通過所述平面浮動機構連接。
進一步地,所述平面浮動機構包括浮動組件和支撐組件;所述浮動組件用于使所述機床主軸與所述上導向桿能夠在徑向上發生相對移動;所述浮動組件設置在所述支撐組件的內部。
進一步地,所述支撐組件包括上支撐和下支撐;所述上支撐套設在所述機床主軸上,且所述上支撐與所述機床主軸固定連接;所述下支撐套設在所述上導向桿上,并且所述上導向桿能夠相對于所述上支撐沿其自身的徑向移動;所述上導向桿的頂端設置有卡合部,用于防止所述上導向桿沿其自身徑向與所述下支撐分離;所述卡合部位于所述上支撐和下支撐所形成的空腔內;所述上支撐與所述下支撐固定連接。
進一步地,所述浮動組件設置在所述上支撐和下支撐所形成的空腔內;所述浮動組件包括上壓板、下壓板、鋼珠保持架和多個鋼珠;所述上壓板和所述鋼珠保持架套設在所述機床主軸上;所述下壓板套設在所述下導向桿上,所述下壓板位于所述卡合部的上方;所述鋼珠保持架設置在所述上壓板與所述下壓板之間,且多個所述鋼珠設置在所述鋼珠保持架內。
進一步地,所述下支撐上設置有通孔,所述上導向桿穿設在所述通孔中,所述通孔的孔徑大于所述上導向桿的桿徑;所述卡合部的直徑小于所述上支撐的內腔的直徑;所述下壓板的直徑小于所述上支撐的內腔的直徑。
進一步地,所述卡合部為螺紋套,所述螺紋套與所述上導向桿的頂端螺紋連接。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為: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剛性珩磨裝置,通過設置上導向機構和下導向機構,使機床主軸與上導向機構的上導向桿連接;珩磨頭的上端與上導向桿相連接,珩磨頭的下端與下導向機構的下導向桿相連接,并使上導向桿的軸線、珩磨頭的軸線和下導向桿的軸線重合。這樣使得珩磨頭的往復和旋轉運動的軸線固定,解決了由于運動部件長、運動慣量大,使得工件孔為鼓形或S狀的花瓶形的技術問題,保證了珩磨頭按照固定的軸線進行往復和旋轉運動,從實現精準高效的珩磨。
附圖說明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銀川市恒益達機械有限公司,未經銀川市恒益達機械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520451319.6/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無塵電動打磨機
- 下一篇:內燃機車氣門拋光設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