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空調主機滴水管有效
| 申請號: | 201520416802.0 | 申請日: | 2015-06-16 |
| 公開(公告)號: | CN204674334U | 公開(公告)日: | 2015-09-30 |
| 發明(設計)人: | 陳炳;嚴法東;崔振亞;馬雷剛 | 申請(專利權)人: | 安徽江淮汽車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60H1/00 | 分類號: | B60H1/00;F24F13/22 |
| 代理公司: | 北京維澳專利代理有限公司 11252 | 代理人: | 王立民;江懷勤 |
| 地址: | 230601 安徽*** | 國省代碼: | 安徽;3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空調主機 滴水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汽車空調技術領域,特別是指一種汽車用空調主機滴水管。
背景技術
空調主機由鼓風機、蒸發芯體、加熱芯體,調速模塊,各出風口風門及相關殼體組成,主要作用為夏天制冷、冬天采暖/除霜/除霧。
夏天制冷工作原理:室內空氣或室外空氣在鼓風機的作用下,引入到空調主機中,經過蒸發芯體進行熱交換,對空氣冷卻,再從空調吹面出風口吹出,從而使駕駛室制冷。
冬天除霜/除霧工作原理:現在一般車型,當開啟一鍵除霜時,空調自動開啟A/C開關和外循環開關,即室外空氣在鼓風機作用下,引入到空調主機,必須先經過蒸發芯體進行除濕,然后再經過加熱芯體進行熱交換對冷卻的空氣進行加熱,從而確保從空調主機帶出的風干燥,對前擋玻璃進行有效除霜或除霧。
從上述描述可知,空氣經過蒸發芯體,空氣中的水分子被蒸發芯體冷卻凝結成水,并存在于蒸發芯體上,當水珠足夠多,足夠大時,形成水流,流入到空調主機殼體底端,在設計開發空調主機時,一般在空調主機蒸發芯體附近,為空調主機最低點,且設計相關出水口,并用滴水管進行引流,確保水流順利流出,保證空調主機工作可靠性。
現技術的空調主機滴水管過盈配合于空調主機出水口,因為空調主機安裝于駕駛室內,滴水管需要經過前圍過孔,方可引水于車身外。
現技術的滴水管容易在生產裝配時,可能因滴水管插入不到位、或者拉扯滴水管過度導致折彎,從而會導致空調主機排水不良,進而會導致空調主機內部的部分電器件損壞或導致出風口,吹水現象。
另一方面,不論滴水管直接安裝在空調主機上,或之后裝到空調主機,因其操作空間狹小,操作人員難操作。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空調主機滴水管技術方案,通過本技術方案,能夠避免滴水管在安裝后的拉扯,并且從裝配工藝角度,優化空調主機和滴水管的安裝工藝順序。
本實用新型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
一種空調主機滴水管,包括有滴水管本體,在所述滴水管本體的外側壁上設置有一圈壓邊;
所述壓邊為圓錐臺形管結構,其中管徑小的一端與所述滴水管本體的外側壁為一體結構,管徑大的一端與空調主機出水口接近;
在所述滴水管本體的外側壁上設置有兩個以上的旋轉槽;所述旋轉槽設置于所述壓邊與所述滴水管本體的上端之間。
所述壓邊與所述滴水管本體的外側壁之間形成一圈槽形結構;所述槽形結構的軸向截面為三角形。
所述旋轉槽包括有限位面和倒扣面;所述倒扣面垂直于所述滴水管本體的外側壁,且所述倒扣面的一側邊與所述滴水管本體的外壁為一體結構;
所述限位面分別與所述倒扣面的一端及所述滴水管本體的外側壁為一體結構;所述限位面設置于所述倒扣面與所述壓邊之間;
在所述倒扣面與所述限位面相對的一端設置有向所述壓邊方向延伸的突出部;所述突出部與所述倒扣面的端部設置有一斜面。
所述倒扣面的下表面與所述壓邊的上端面在所述滴水管本體的外壁上的垂直倒影之間的間隙小于設定的駕駛室地板的厚度。
所述旋轉槽的數量為四個,四個所述旋轉槽在所述滴水管本體的外側壁上均勻分布。
在所述滴水管本體上,自所述旋轉槽的上表面至所述滴水管本體的上端之間還至少設置有一圈向所述滴水管本體內凹陷的凹槽結構;所述凹槽結構的底部的直徑小于所述滴水管本體的內徑。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實用新型通過壓邊結構的設置,保證了滴水管與駕駛室鈑金之間的固定,另一方面通過旋轉槽結構設計,確保車輛在行駛過程中不因震動導致脫落。
通過調整空調主機和滴水管的裝配順序,確保在該空間狹小處,方便安裝匹配操作;減少后續拉扯等導致滴水管折彎現象,相應提高空調主機的可靠性。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空調主機滴水管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的軸向剖視圖;
圖3為圖1的主視圖。
附圖標記說明
1滴水管本體,2壓邊,3旋轉槽,4駕駛室地板,5槽形結構,6凹槽結構,31倒扣面,32限位面,33突出部,34斜面。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通過實施例來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以下的實施例僅是示例性的,僅能用來解釋和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不能解釋為是對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限制。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安徽江淮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未經安徽江淮汽車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520416802.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密閉汽車逃生窗
- 下一篇:組合彈簧補償懸掛裝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