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船舶用救援設備的艇身有效
| 申請號: | 201520394039.6 | 申請日: | 2015-06-10 |
| 公開(公告)號: | CN204688383U | 公開(公告)日: | 2015-10-07 |
| 發明(設計)人: | 王云龍;樓然苗;任文軒;鈡綺歡;趙佳越 | 申請(專利權)人: | 浙江海洋學院 |
| 主分類號: | B63C9/04 | 分類號: | B63C9/04;B63C9/28 |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億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11350 | 代理人: | 湯東鳳 |
| 地址: | 316000 浙江省舟*** | 國省代碼: | 浙江;3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船舶 救援 設備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運輸技術領域,涉及一種船舶用救援設備,特別是一種船舶用救援設備的艇身。
背景技術
船舶是能航行或停泊于水域進行運輸或作業的人造交通工具,民用船一般稱為船,軍用船稱為艦,小型船稱為艇或舟,其總稱為艦船或船艇。
船舶在航行時難免會遇到意外情況,而最常見的情況是有人落水,這就需要救援設備將人救起。最常見的救生設備是救生圈,在實際使用中救生圈的作用很小,救生圈很難準確的移動到落水者的身邊,因此落水者很難抓到救生圈;還有采用救生艇的方式來救援,救生艇具有能快速到達落水者身邊的能力,因此能第一時間將落水者救起,但是在救生艇到達落水者身邊時往往采用將落水者從水中拉起從艇身上滑至艇身內的方式完成救援,一般的救生艇的艇身離水面會有一定高度,落水者在次過程中很容易受傷,可能導致嚴重后果,另外在將落水者拉出水時艇身會向一側傾斜,嚴重的會導致艇身傾覆。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針對現有的技術存在上述問題,提出了一種船舶用救援設備的艇身,本實用新型解決的技術問題是能避免對落水者造成傷害。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可通過下列技術方案來實現:
一種船舶用救援設備的艇身,艇身包括呈U型的前浮體和呈U型的后浮體,所述前浮體內設有前底板,所述后浮體內設有后底板,所述前浮體和后浮體的開放端相對設置,所述前浮體和后浮體之間通過連接桿固定,所述前浮體和后浮體之間形成通道,所述前底板和后底板之間形成開口,通道分別位于開口兩端并于開口連通。
落水者可通過通道進入開口處進入艇身,無需翻越艇身,因此在救援落水者時能避免對落水者造成傷害。
所述前浮體和后浮體之間設有導流罩,所述導流罩呈“C”字型,所述導流罩扣合在前浮體和后浮體的外側將通道封閉。導流罩能在艇身移動時保持艇身的流線型,使得艇身移動穩定。
所述前浮體包括呈U型的前骨架和前套筒,所述前骨架包括呈U型的前固定桿、均勻布置在前固定桿上的前支撐桿和若干前連接桿,所述前套筒套在前固定桿上,前支撐桿與前套筒的筒壁抵靠并通過螺栓固定,所述前連接桿穿出前套筒與前底板固定。該結構保證了前浮體的強度。
所述前套筒內填充有泡沫。
所述后浮體包括呈U型的后骨架和后套筒,所述后骨架包括呈U型的后固定桿、均勻布置在后固定桿上的若干后支撐桿和若干后連接桿,所述后套筒套在后固定桿上,后支撐桿與后套筒的筒壁抵靠并通過螺栓固定,所述后連接桿穿出后套筒與后底板固定。該結構保證了后浮體的強度。
所述后套筒內填充有泡沫。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船舶用救援設備的艇身具有就救起落水者時不會對落水者造成傷害的優點。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一種船舶用救援設備的艇身的俯視圖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剖視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前浮體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艇身???11、開口???12、通道???13、噴水推進器???2、前浮體???21、前固定桿???22、前支撐桿???23、前連接桿???24、前套筒???25、前底板???3、后浮體???31、后固定桿???32、后支撐桿???33、后連接桿???34、后套筒???35、后底板???4、連接桿???5、導流罩???6、升降板???61、凸沿???62、升降桿???63、把手???64、連接板???65、密封墊???66、臺階???7、氣囊???71、連接部???72、延伸部???73、充氣泵???8、水上指引燈???81、水下指引燈???82、固定套???9、泡沫。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是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例并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的描述,但本實用新型并不限于這些實施例。
如圖1至圖3所示,本實用新型一種船舶用救援設備的艇身,船舶用救援設備包括艇身1和設置在艇身1上的噴水推進器13,艇身1的中部具有開口11,艇身1的兩側位于中部處具有分別與開口11兩端連通的通道12,艇身1的外側還設有能在救援時保持艇身1穩定的艇身1穩定結構,艇身1上位于開口11處設有能使位于開口11處的落水者脫離水面進入艇身1內的救生結構。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浙江海洋學院,未經浙江海洋學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520394039.6/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