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新型人體工學結構鞋底有效
| 申請號: | 201520326056.6 | 申請日: | 2015-05-20 |
| 公開(公告)號: | CN204969720U | 公開(公告)日: | 2016-01-20 |
| 發明(設計)人: | 李基敏 | 申請(專利權)人: | 李基敏 |
| 主分類號: | A43B13/14 | 分類號: | A43B13/14 |
| 代理公司: | 福州元創專利商標代理有限公司 35100 | 代理人: | 蔡學俊 |
| 地址: | 350322 福建省福*** | 國省代碼: | 福建;35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新型 人體 工學 結構 鞋底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新型人體工學結構鞋底。
背景技術
目前市場傳統鞋底,在行走過程中,腳底受壓迫主要集中在前腳掌部位,前腳掌部位受到壓迫的容易由兩側向外撐大,導致了鞋底和鞋面容易損壞,同時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鞋面和腳面的美觀。
實用新型內容
有鑒于此,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結構新穎的新型人體工學結構鞋底。
本實用新型采用以下方案實現:一種新型人體工學結構鞋底,包括鞋底本體,所述鞋底本體上具有與人體腳底構造相對應的腳趾部、腳跟部、腳弓部以及連接腳趾部和腳跟部并位于腳弓部外側的腳掌部,所述腳掌部的高度小于腳趾部和腳跟部的高度,所述腳弓部高度小于腳趾部和腳跟部的高度并大于所述腳掌部的高度。
進一步的,所述腳趾部高度小于所述腳跟部高度。
進一步的,所述腳趾部高度比所述腳跟部高度小1~5mm,所述腳掌部高度比腳跟部高度小10~15mm,所述腳弓部高度比腳跟部高度小5~10mm。
進一步的,所述腳趾部、腳跟部、腳弓部和腳掌部四者中相鄰兩部位之間的交界處采用高度漸變的斜面結構平滑過渡。
進一步的,所述鞋底除腳掌部與腳趾部,上述的高度漸變因腳掌部與腳弓部的受壓大小成反比,受壓越大高度越低鞋底越深。
區別于傳統鞋底跟腳底整體受壓,該新型鞋底的腳掌跟腳弓部位采用了人體工學設計,將腳掌和腳弓的受壓區域進行下陷處理,從一定程度上釋放了腳掌的受壓,形成一個明顯的包裹腳底的效果,解決了腳掌受壓腳面撐大問題,保持鞋面跟腳面美觀,因鞋底的腳掌前端部分處于腳趾部分的斷層,有效阻止了在行走時腳底在鞋底平移的過程,避免了腳趾與鞋子的摩擦跟擠壓,解決了長時間走路導致腳趾摩擦起泡以及擠壓疼痛以及鞋子容易損壞問題。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該新型人體工學結構鞋底設計合理,結構新穎,解決了腳面撐大問題,同時保持鞋子與鞋面美觀,同時區別于傳統鞋底,該鞋底有一個十分明顯的腳掌包裹效果。
為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將通過具體實施例和相關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構造立體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構造俯視圖;
圖中標號說明:1-鞋底本體、2-腳趾部、3-腳跟部、4-腳弓部、5-腳掌部。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2所示,一種新型人體工學結構鞋底,包括鞋底本體1,所述鞋底本體1上具有與人體腳底構造相對應的腳趾部2、腳跟部3、腳弓部4以及連接腳趾部2和腳跟部3并位于腳弓部4外側的腳掌部5,所述腳掌部5的高度小于腳趾部2和腳跟部3的高度,所述腳弓部4高度小于腳趾部2和腳跟部3的高度并大于所述腳掌部5的高度。行走時腳掌落入下陷的腳掌部,將部分壓力分散到腳趾部和腳跟部,減少了前腳掌和腳弓外側的中腳掌受到的壓迫,解決了腳面撐大問題,以及鞋底采用凹面設計,腳掌跟腳趾不在同一平面上,走路時不會在鞋子內前后竄動,腳趾不會與鞋子前部產生擠壓摩擦,從而跟解決了長途步行導致腳趾與鞋子擠壓摩擦造成的疼痛問題。
區別于傳統鞋底跟腳底整體受壓,該新型鞋底的腳掌跟腳弓部位采用了人體工學設計,將腳掌和腳弓的受壓區域進行下陷處理,從一定程度上釋放了腳掌的受壓,形成一個明顯的包裹腳底的效果,解決了中腳掌受壓腳面撐大問題,保持鞋面跟腳面美觀,因鞋底的腳掌前端部分處于腳趾部分的斷層,有效阻止了在行走時腳底在鞋底平移的過程,避免了腳趾與鞋子的摩擦跟擠壓,解決了長時間走路導致腳趾摩擦起泡以及擠壓疼痛以及鞋子容易損壞問題,同時區別于傳統鞋底,該鞋底有一個十分明顯的腳掌包裹效果。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腳趾部2高度小于所述腳跟部3高度。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鞋底本體1的厚度為20mm,腳跟部的高度即為鞋底本體1的厚度。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腳趾部2高度比所述腳跟部3高度小1~5mm,所述腳掌部5高度比腳跟部3高度小10~15mm,所述腳弓部4高度比腳跟部3高度小5~10mm。
在本實施例中,為了保證舒適度,避免腳底因鞋底的高度不一而磕腳,所述腳趾部2、腳跟部3、腳弓部4和腳掌部5四者中相鄰兩部位之間的交界處采用高度漸變的斜面結構平滑過渡。
上列較佳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進行了進一步詳細說明,所應理解的是,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李基敏,未經李基敏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520326056.6/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