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研究搖蚊慢性毒性的實驗裝置有效
| 申請號: | 201520320397.2 | 申請日: | 2015-05-18 |
| 公開(公告)號: | CN204649726U | 公開(公告)日: | 2015-09-16 |
| 發明(設計)人: | 劉志紅;臺培東;楊小南;李曉軍;鄧鑫;王沛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科學院沈陽應用生態研究所 |
| 主分類號: | G01N33/18 | 分類號: | G01N33/18 |
| 代理公司: | 沈陽科苑專利商標代理有限公司 21002 | 代理人: | 周秀梅;李穎 |
| 地址: | 110164 遼寧省*** | 國省代碼: | 遼寧;2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研究 慢性 毒性 實驗 裝置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生態毒性評價試驗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用于研究搖蚊慢性毒性的實驗裝置。
背景技術
水生生物的保護依賴于水質基、標準制度,而水生生物毒性數據則是推導水質環境各污染物基準的重要支撐數據,但是我國缺乏本土生物的毒性研究,因此水質標準的建立大多依賴于國外的基準體系,因此在將國家標準適用到地方水體保護時,根據當地水生生物毒性進行驗證很有必要。搖蚊作為自然水體中的常見物種,種類豐富,個體眾多,是監測水體環境和污染狀況的指示生物,同時因為其在實驗室中好培養,生命周期短,食物鏈地位重要以及污染耐性范圍廣等特性,一些品種的搖蚊已經被美國環保局和歐盟列為毒性研究模式生物,是進行當地生物物種校驗的優良代表生物,但是在其慢性毒性試驗中,因為它底棲特性,水-沉積物系統被推薦為最佳的實驗環境,但是隨著沉積物對污染物的吸附以及污染物自身的揮發性等,在實際毒性試驗操作中,很難保證實驗環境中的污染物含量的恒定,這也極大地影響了實驗結果的可信性和適用性。因此,設計并完善可有效在水沉積物系統中進行搖蚊慢性毒性研究的實驗裝置,不僅有助于水生生物以及水生態的保護,而且也將為我國地方水質基準建立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持。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研究搖蚊慢性毒性的實驗裝置。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技術方案為:
一種研究搖蚊慢性毒性的實驗裝置,由蠕動泵、曝氣泵、原液容器、實驗容器、廢液缸組成;原液容器與實驗容器連接,曝氣泵通過曝氣管與實驗容器連接,廢液缸通過連通器與實驗容器相連。
所述蠕動泵設置在原液容器與實驗容器之間,用于控制流量。
本實用新型的優點:
本實用新型的研究沉積物中搖蚊慢性復合毒性的實驗裝置設計合理、裝置結構簡單,安裝布設方便、使用操作簡單,在不給受試生物造成額外干擾的前提下能保證實驗容器中水介質中污染物濃度穩定,最大化地避免除污染物外的其它干擾因素對毒性試驗產生的干擾,可以保障搖蚊在水-沉積物系統中慢性毒性實驗的順利開展,為使用搖蚊進行基準校驗起到指導作用,并有助于我國水生生物毒性研究順利、有效地開展。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利用水沉積物系統開展搖蚊慢性毒性實驗結構示意圖;
圖2為實驗狀態下測定的進水氨氮與出水氨氮濃度;
圖3為實驗觀察到的搖蚊羽化時間和羽化個數;
圖1中,1-污染原液;2-蠕動泵;3-加標培養液;4-廢液;5-曝氣泵;6-柔性塑料管;7-曝氣管;8-沉積物;9-原液容器;10-實驗容器;11-廢液缸。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1:
下面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說明;
一種研究搖蚊慢性毒性的實驗裝置,由蠕動泵2、曝氣泵5、原液容器9、實驗容器10、廢液缸11組成;原液容器9與實驗容器10連接,曝氣泵5通過曝氣管7與實驗容器10連接,廢液缸11通過連通器與實驗容器10相連。
利用連通器壓差原理將燒杯9中的上覆水打入廢液缸11中,保持一定的速率使實驗容器中上覆水的液面保持基本不變。
應用例1
利用實施例1的實驗裝置進行搖蚊幼蟲(Chironomus?riparius)的21天慢性毒性實驗。依照OECD?219國際實驗標準規范,通過加標水-沉積物系統的方法來研究水體中氨氮對搖蚊幼蟲的毒性效應。
根據急性試驗數據和搖蚊幼蟲在底泥的生活特性,設置6個試驗組和一個對照組:加標培養液的氨氮濃度分別為25、50、100、200、400和800mg/L,每組設置三個平行。實驗容器為600mL的玻璃燒杯,其中加入pH=6.5-7的相應氨氮濃度的加標培養液400mL,以及100g陳化后沉積物(濕)加入,配置成沉積物-水環境系統。污染源液通過蠕動泵進入試驗容器,蠕動泵的流速保持在0.3mL/s。試驗開始前此系統預陳化7天,在試驗開始前5天左右,挑出新鮮搖蚊卵于培養皿中,孵化3天后,用鈍頭吸管將每個實驗容器放入20只一齡幼蟲,24h后開始曝氣,每秒約2個氣泡;將4g魚食研成粉末加入培養液稀釋至200mL,每個試驗容器滴加1mL,每兩天滴加一次;溫度控制在25±1℃,t(光):t(暗)=16h:8h。試驗期間,每隔4天取水測量其氨氮含量,記錄搖蚊的羽化時間、每天羽化搖蚊的個數,同時對照組的羽化率不能小于70%,以保證實驗的準確性。
進出水氨氮濃度如圖2,可以看出兩者無顯著差異。在實驗觀察到的羽化時間和羽化個數基礎上(如圖3),使用SPSS相關分析軟件,模擬計算氨氮對搖蚊幼蟲羽化時間的EC20,并將此值補充進入氨氮生物毒性數據庫,用于氨氮水質基準的制定。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科學院沈陽應用生態研究所,未經中國科學院沈陽應用生態研究所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520320397.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