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外碳源優化利用的原位發酵初沉池有效
| 申請號: | 201520265280.9 | 申請日: | 2015-04-29 |
| 公開(公告)號: | CN204727720U | 公開(公告)日: | 2015-10-28 |
| 發明(設計)人: | 韓小蒙;王志偉;鄭君健;王雪野;潘辰;曹翌奇;吳志超 | 申請(專利權)人: | 同濟大學 |
| 主分類號: | C02F9/14 | 分類號: | C02F9/14 |
| 代理公司: | 上海正旦專利代理有限公司 31200 | 代理人: | 張磊 |
| 地址: | 200092 *** | 國省代碼: | 上海;3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碳源 優化 利用 原位 發酵 初沉池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環境工程技術領域,涉及一種外碳源優化利用的原位發酵初沉池。
背景技術
目前,水體污染日益嚴峻,環境容量越來越小,因此對污水處理后的出水水質要求也越來越嚴格。為進一步提升污水處理工藝的脫氮效果,目前常規方法包括在進水中加入商用外加碳源或優化利用進水碳源等。常用的商用外加碳源有乙酸鈉、葡萄糖和甲醇等,以上幾種外加碳源存在成本較高或具有一定危險性、管理不便等問題。而優化利用進水碳源往往采用將排放后的初沉污泥發酵利用,例如發明專利“序批式初沉污泥發酵耦合反硝化的改良裝置及方法”(申請號201210510545.8)和發明專利“初沉污泥內碳源開發強化城市污水脫氮的裝置與方法”(申請號201210511149.7)采用序批式運行方式,以初沉污泥為發酵底物,將污水硝化液與污泥耦合發酵反硝化,需額外建造反應器,成本高、占地面積大、工藝流程復雜。發明專利“改善城鎮污水除磷脫氮性能的初沉發酵預處理系統”(申請號201010218438.9)雖然集初沉與發酵功能于一體,但是由于未加入堿液調控,其具有生物發酵活性的懸浮污泥層基本處于中性條件,大量研究表明中性條件下污泥發酵產酸量遠遠低于堿性條件下的產酸量,而且不加堿液調控污泥有可能發生厭氧產甲烷的過程,造成污泥上浮和消耗進水碳源。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外碳源優化利用的原位發酵初沉池,將不易為活性污泥利用的顆粒態碳源轉變為優質的溶解態碳源,有利于提高后續工藝的脫氮效果,且無需增加占地、工藝簡單。
本實用新型通過下述技術方案實現:一種外碳源優化利用的原位發酵初沉池,由進水管、加藥管、池體、泥斗、出水集水槽和排泥管組成,泥斗位于池體下部,所述泥斗內設有混合攪拌器,所述出水集水槽位于池體上部,進水管一端連接進水泵,另一端伸入池體內,且端部設有喇叭口,所述喇叭口位于泥斗上方一定距離處;加藥管一端連接加藥泵,另一端伸入泥斗內,且端部設有布水器;所述布水器位于泥斗中;排泥管一端位于泥斗底部,另一端伸出池體連接泵;所述泵連接泵壓水管,所述泵壓水管出口位于出水集水槽上方;出水集水槽底部設有出水管。
本實用新型中,所述池體應具有適宜的直徑和深度比例,使進水中的顆粒物質能夠沉降在泥斗中。
本實用新型中,堿液通過加藥管及布水器分散于泥斗中,為初沉污泥發酵提供堿性環境。
本實用新型中,所述混合攪拌器保持適當轉速使泥斗內污泥及堿液混合均勻,且對池體中顆粒沉降無明顯影響。
本實用新型中,所述發酵后的初沉污泥通過排泥管和泵提升至出水集水槽、流入后續處理構筑物中。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充分利用了進水中的顆粒態碳源,通過在泥斗中加入堿液和混合攪拌實現初沉污泥的原位發酵,將不易為活性污泥利用的顆粒態碳源轉變為優質的溶解態碳源,有利于提高后續工藝的脫氮效果。而且無需單獨建造反應器,成本低、節省占地、工藝簡單。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標號:1-進水管;2-加藥管;3-出水集水槽;4-池體;5-泥斗;6-喇叭口;7-布水管;8-混合攪拌器;9-排泥管;10-泵;11-泵壓水管;12-出水管。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但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不僅限于此。
實施例1:如圖1所示,所述裝置主要由池體4、泥斗5、出水集水槽3及配套管道和設備組成,其特征在于泥斗5中設置混合攪拌器8并通過加藥管2和布水器7加入堿液,發酵后的初沉污泥通過排泥管9和泵10排入出水集水槽3。其具體結構為:出水集水槽3位于池體4上部,泥斗5位于池體4下部。進水管1一端連接進水泵,另一端安裝喇叭口6,進水管1位于池體4中央,喇叭口6位于泥斗5上方一定距離處。加藥管2一端連接加藥泵,另一端安裝布水器7,加藥管2靠近池體4的池壁,布水器7位于泥斗5中?;旌蠑嚢杵?安裝在泥斗5中。排泥管9一端位于泥斗5中,另一端連接泵10。泵10的壓水管11位于出水集水槽3上方。出水管12安裝在出水集水槽3底部。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同濟大學,未經同濟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520265280.9/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