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新型神經內科臨床治療裝置有效
| 申請號: | 201520241388.4 | 申請日: | 2015-04-21 |
| 公開(公告)號: | CN204542856U | 公開(公告)日: | 2015-08-12 |
| 發明(設計)人: | 孫海燕;李海文 | 申請(專利權)人: | 孫海燕 |
| 主分類號: | A61H39/08 | 分類號: | A61H39/08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255120 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 | 國省代碼: | 山東;37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新型 神經內科 臨床 治療 裝置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神經內科領域,涉及一種新型神經內科臨床治療裝置。
背景技術
神經內科是獨立的二級學科,不屬于內科概念.神經系統由腦、脊髓及周圍神經組成。主要診治腦血管疾病(腦梗塞、腦出血)、偏頭痛、腦部炎癥性疾病(腦炎、腦膜炎)、脊髓炎、癲癇、癡呆、神經系統變性病、代謝病和遺傳病、三叉神經痛、坐骨神經病、周圍神經病(四肢麻木、無力)及重癥肌無力等,主要檢查手段包括頭頸部MRI,CT,ECT,PETCT,腦電圖、TCD(經顱多普勒超聲)肌電圖,誘發電位及血流變學檢查等。同時與心理科交叉進行神經衰弱、失眠等功能性疾患的診治。
針灸是在中醫學中采用針刺或火灸人體穴位來治療疾病的方法,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之一。根據中醫學理論,通過刺激穴位可以改善經絡中的氣的流向。現代科學從組織學和生理學上尚未發現氣、經絡或者穴位的存在,且部分當代針灸使用者并非依據傳統理論體系進行實踐。當代科學研究支持針灸可以緩解疼痛與術后惡心的效用。有人質疑針灸的效用極其微弱不足以建立臨床關系,并且可能是雙盲實驗不適當的結果,亦或可用安慰劑效應或發表偏倚來解釋。
在神經內科的許多疾病的臨床治療中,采用針灸的方式治療效果顯著,但是針灸本身存在一定的困難,針刺入穴位的深度難以掌控,需要經驗豐富的相關人員來操作,限制性大,同時在針灸時,針是暴露在空氣中,此時隨便一個外力就容易改變針的位置,十分的不安全,尤其是病人的一些關鍵部位,比如說太陽穴,眼睛周邊穴位,其存在著風險較大且不可逆的安全隱患。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針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上述問題,提供了一種新型神經內科臨床治療裝置,該新型神經內科臨床治療裝置結構設計巧妙,控制刺入深度方便,安全性能高,解決了現有針灸裝置簡陋,刺入深度難以掌控,安全性能差等問題。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可通過下列技術方案來實現:一種新型神經內科臨床治療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治療裝置包括呈圓筒形的外筒,所述外筒上下兩端具有開口,所述外筒內轉動連接有內筒,所述內筒的下端內固連有刺入針,所述刺入針與所述內筒及外筒同軸設置,所述內筒上端伸出所述外筒且具有操作頭,所述外筒外壁上沿軸向設置有透明的刻度窗,所述刻度窗上具有刻度,所述內筒外壁上具有呈環形的標識涂漆,所述外筒上端具有保護蓋,所述保護蓋一端鉸接于所述外筒外壁上,所述保護蓋能夠將所述操作頭罩住,所述外筒下端兩側外壁上均固連有安裝桿,所述安裝桿上固連有保護裝置,所述保護裝置包括豎立設置的安裝筒,所述安裝筒內轉動連接有操作桿,所述操作桿的上端穿出所述安裝筒上端且具有旋轉頭,所述操作桿的下端穿出所述安裝筒下端且固連有吸盤。
本治療裝置的大致使用過程如下:根據針灸位置的不同,通過旋轉頭控制好操作桿下端離皮膚表面的距離,這么做是為了控制好距離方便觀察刺入針與皮膚的距離,從而能夠準確的觀察穴位,結構設計巧妙,確定好后,將吸盤吸附在皮膚上,使后續的刺入工作能夠順利的進行,裝置不會移位,根據疾病確定好刺入針刺入的深度,將刺入針對準穴位,旋轉操作頭,通過標識涂漆和刻度觀察刺入深度,刻度窗為透明,能夠使操作者清晰的觀察到內筒上的標識涂漆,刺入完成后,將保護蓋蓋設在操作頭上,起到保護作用,防止一些外力的作用繼續旋轉操作頭造成危險,本裝置安全性能高,通過旋轉的方式實現了可控針灸深度,同時具有保護裝置,安全性能高。
上述的一種新型神經內科臨床治療裝置中,所述操作頭外壁上具有防滑凸紋。
通過防滑凸紋起到防止打滑的作用。
上述的一種新型神經內科臨床治療裝置中,所述外筒的下端具有呈圓塊形的連接部,所述連接部內具有螺紋孔,所述內筒的下端螺紋連接于所述螺紋孔。
在連接部內實現內筒與外筒的轉動連接,連接方便,實現了旋轉操作。
上述的一種新型神經內科臨床治療裝置中,所述連接部和所述外筒為一體式結構。
一體式結構加工方便,可通過模具直接成型。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新型神經內科臨床治療裝置具有以下優點:
1、本新型神經內科臨床治療裝置結構設計巧妙,控制刺入深度方便,安全性能高。
2、本新型神經內科臨床治療裝置根據針灸位置的不同,通過旋轉頭控制好操作桿下端離皮膚表面的距離,這么做是為了控制好距離方便觀察刺入針與皮膚的距離,從而能夠準確的觀察穴位,結構設計巧妙。
3、本新型神經內科臨床治療裝置將吸盤吸附在皮膚上,使后續的刺入工作能夠順利的進行,裝置不會移位.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孫海燕,未經孫海燕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520241388.4/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活塞驅動式兒科用喂藥裝置
- 下一篇:用于刺激穴位的艾灸裝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