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利用潮汐能給海底電纜登陸段循環降溫的系統有效
| 申請號: | 201520239218.2 | 申請日: | 2015-04-20 |
| 公開(公告)號: | CN204678759U | 公開(公告)日: | 2015-09-30 |
| 發明(設計)人: | 卞榮;徐世澤;陳飛;杜振東;劉燕平;丁小蔚;梁超;周文俊 | 申請(專利權)人: | 國家電網公司;浙江浙電經濟技術研究院;國網浙江省電力公司經濟技術研究院 |
| 主分類號: | F25D1/02 | 分類號: | F25D1/02 |
| 代理公司: | 浙江翔隆專利事務所(普通合伙) 33206 | 代理人: | 張建青 |
| 地址: | 100031 ***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利用 潮汐能 海底 電纜 登陸 循環 降溫 系統 | ||
1.一種利用潮汐能給海底電纜登陸段循環降溫的系統,其特征在于,它包括設置在海中低潮位段的防淤錨固井(1)和設置在陸上用于冷卻海纜的海水蓄水井(3),所述的防淤錨固井(1)和海水蓄水井(3)通過冷卻水管(2)相連,海纜通過防淤錨固井(1)后,置于冷卻水管(2)中并到達海水蓄水井(3)。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潮汐能給海底電纜登陸段循環降溫的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淤錨固井(1)的底部設置錨固樁,防淤錨固井底部高程低于海水蓄水井底部的高程,使海水蓄水井(3)中的海水利用落差通流;防淤錨固井(1)靠大海側設置出水口,出水口內有防淤蓋板(25)和單向閥(24)。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利用潮汐能給海底電纜登陸段循環降溫的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防淤錨固井(1)包括井體(11)和位于井體底部的海纜錨固夾(12),所述井體(11)的頂部設有一冷卻海水進水口(13),井體(11)內形成一冷卻海水池(14)和一位于冷卻海水進水口正下方的沉淀池(15),所述的沉淀池(15)與冷卻海水池(14)在井體(11)的上部相通,沉淀池(15)的底部設有一與外界相通的排砂口(16),所述的海纜錨固夾(12)位于冷卻海水池(14)的池底;
位于海纜入口側的井體上設有一與外界相通的浮筒進水口(17)和與浮筒進水口相通的浮筒升降腔(18),該浮筒升降腔(18)內置一可升降的浮筒(19);
一可上下擺動的排砂擋板(20)的內端部軸接在沉淀池(15)的內側壁上,排砂擋板(20)的外端部通過排砂口(16)置于井體外且與浮筒(19)配合使用,實現排砂口(16)的關閉或開啟。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利用潮汐能給海底電纜登陸段循環降溫的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井體(11)的頂部設有一回流導板(21),該回流導板(21)的底端位于沉淀池(15)內,且回流導板(21)的底端與沉淀池(15)內側壁的頂端之間形成一用于將沉淀后的海水進入冷卻海水池內的流入口(22)。
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利用潮汐能給海底電纜登陸段循環降溫的系統,其特征在于,位于海纜入口側的井體上連接一與冷卻海水池(14)相通的排水管(23),該排水管(23)上裝有所述的單向閥(24),排水管(23)的管口設有所述的防淤蓋板(25)。
6.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利用潮汐能給海底電纜登陸段循環降溫的系統,其特征在于,位于海纜出口側的井體上連接所述的冷卻水管(2),冷卻水管(2)與冷卻海水池(14)相通。
7.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利用潮汐能給海底電纜登陸段循環降溫的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海水蓄水井設置在接頭區附近,海水蓄水井下部的一側與冷卻水管連接,上部與接頭區連接,海纜通過海水蓄水井到達接頭區。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利用潮汐能給海底電纜登陸段循環降溫的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海水蓄水井(3)的正上方設有一雨水蓄水池(4),雨水蓄水池(4)通過定位在其上的毛細降溫墊(5)與海纜相連,海纜經毛細降溫墊(5)包裹通過雨水蓄水池(4);所述雨水蓄水池(4)的頂部還開有一電纜陸上接入口(7)。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國家電網公司;浙江浙電經濟技術研究院;國網浙江省電力公司經濟技術研究院,未經國家電網公司;浙江浙電經濟技術研究院;國網浙江省電力公司經濟技術研究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520239218.2/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