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灘涂地基土固結模型有效
| 申請號: | 201520206892.0 | 申請日: | 2015-04-08 |
| 公開(公告)號: | CN204690806U | 公開(公告)日: | 2015-10-07 |
| 發明(設計)人: | 易永洋;馬惠彪 | 申請(專利權)人: | 浙江海洋學院 |
| 主分類號: | E02D33/00 | 分類號: | E02D33/00;E02D3/10 |
| 代理公司: | 寧波誠源專利事務所有限公司 33102 | 代理人: | 袁忠衛 |
| 地址: | 316111 浙江省舟*** | 國省代碼: | 浙江;3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灘涂 地基 固結 模型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灘涂地基土固結模型。
背景技術
我國東南沿海地區廣泛分布著軟弱粘性土層,其壓縮性高、透水性差、強度較低,地基承載力和穩定性往往不能滿足工程要求,這種地基通常需要采取處理措施,塑料排水板堆載預壓排水固結法是處理軟土地基的有效方法之一。采用此預壓排水固結法可以使地基的固結、沉降在加載預壓期間大部分或基本完成,并加速地基土的抗剪強度的增長,從而提高地基的承載力和穩定性。
目前,隨著城市建設規模的不斷擴大,導致臨海地區土地資源匱乏,我國沿海港口正在大規模的填土圍海造地和灘涂,并將其開發用于建設用地。這些地區大多為超高含水率、高壓縮性的淤泥質類軟土,高速發展的工程建設急需要快速、經濟、高效、節能、環保的軟土地基處理技術,但是,現有技術中的地基土固結方法存在固結時間長的問題,也容易因堆載壓力設計不夠準確而造成一定的經濟浪費。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針對現有技術的現狀,提供一種灘涂地基土固結模型,該模型可以避免目前施工過程中盲目堆載造成的經濟浪費問題。
本實用新型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為:一種灘涂地基土固結模型,其特征在于包括:
地基土層,該地基土層上方鋪設有一層土工布;
墊砂層,鋪設于上述土工布上方,厚度為45~55cm;
排水系統,設置于所述地基土層及墊砂層中,用于將地基土層中的孔隙水排出;
堆載體,設于所述墊砂層上,包括一級堆載物及放置于該一級堆載物上的二級堆載物;以及
觀測設備,包括埋設于所述地基土層及墊砂層中的沉降標板、分層沉降儀、測斜儀、孔隙水壓力計及水位儀。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的排水系統包括排水盲溝、塑料排水板及抽水機,所述墊砂層中沿長度方向每隔15~20m設置一條排水盲溝,所述墊砂層中沿寬度方向每隔15~20m設置一條排水盲溝,所述排水盲溝的交匯處設置有集水井,所述抽水機與該集水井連接;所述塑料排水板縱向插設于地基土層中且塑料排水板的上端露出于墊砂層上表面20~25cm,兩相鄰塑料排水板之間的間距為1~1.5m。
更進一步的,所述的一級堆載物高1.2~1.5m,壓力為24kPa;所述的二級堆載物與一級堆載物的總高為2.0~2.2m,總壓力為64kPa。
作為優選,所述沉降標板上的沉降桿露出于堆載體頂面以上1~1.2m。
優選地,所述分層沉降儀的沉降環自地基土層頂面開始自上而下每間隔2~3m埋設一個,且在土層分界處埋設有一個沉降環。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優點在于:本實用新型可通過沉降標觀測計算地表沉降及地表沉降速率,從而對堆載速率進行合理控制,在對土體堆載初期和不斷加載期間,土體的固結變化較大,停止加載后,固結變化量越來越小,本實用新型的試驗模型可根據實際情況對堆載時間進行調整,避免了盲目過度堆載的問題,有利于使整個施工過程更加經濟合理;排水系統的設置加速了土體中水體的排出,防止了水體通過滲透作用回流到土體中去,有效促進了固結過程的進行。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描述。
如圖1所示,本實施例的灘涂地基土固結模型包括地基土層1、墊砂層2、排水系統3、堆載體4及觀測設備(圖中未示)。地基土層1上方鋪設有一層土工布,墊砂層2鋪設于上述土工布上方,厚度為50cm。本實施例中的排水系統3包括排水盲溝31、塑料排水板32及抽水機,墊砂層2中沿長度方向每隔15m設置一條排水盲溝31,墊砂層2中沿寬度方向每隔15m設置一條排水盲溝31,排水盲溝31的交匯處設置有集水井33,抽水機與該集水井33連接。塑料排水板32縱向插設于地基土層1中且塑料排水板32的上端露出于墊砂層2上表面20cm,兩相鄰塑料排水板32之間的間距為1m。
在本實施例中,堆載體4設于墊砂層2上方,本實施例中的堆載體4包括一級堆載物41及放置于該一級堆載物41上的二級堆載物42,一級堆載物41高1.5m,壓力為24kPa,二級堆載物42與一級堆載物41的總高為2.0m,總壓力為64kPa。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浙江海洋學院,未經浙江海洋學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520206892.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防音響過載結構
- 下一篇:基于加速度音量自調式耳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