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帶笛頭十孔管有效
| 申請號: | 201520173272.1 | 申請日: | 2015-03-25 |
| 公開(公告)號: | CN204516329U | 公開(公告)日: | 2015-07-29 |
| 發明(設計)人: | 劉方清 | 申請(專利權)人: | 劉方清 |
| 主分類號: | G10D7/02 | 分類號: | G10D7/02;G10D9/00 |
| 代理公司: | 常州市維益專利事務所 32211 | 代理人: | 王凌霄 |
| 地址: | 214521 江蘇省泰州***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帶笛頭十孔管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樂器產品的結構設計技術領域,特別是一種可準確把握音準的帶笛頭十孔管。
背景技術
民族樂器管子是一種吹管樂器,起源于古代波斯,也就是現在的伊朗。在兩千多年前的西漢時期,管子已經成為中國新疆一帶通用的樂器,后來,管子傳入中原,經過變化發展,它的演奏技術得到了不斷豐富和發展。現在,管子廣泛流行于中國民間,成為北方人民喜愛的常用樂器。
管子的音量較大,音色高亢明亮、粗獷質樸,富有強烈的鄉土氣息。管子的構造比較簡單,一般是由管哨、侵子和圓形管身三部分組成。小管哨由蘆葦制成,大管哨由蘆竹制成,管哨插入侵子里,侵子為銅制錐形,插入管身上端。管身用長莖竹或紅木制作,呈圓形狀,上開八孔(前七后一)或九孔(前七后二),外表涂浸臘,兩端套金屬圈防裂。
民族樂器的音色有著西洋樂器不可替代的獨特美,但民族樂器的音準,一直制約著民族樂器的推廣、普及和發展。尤其是管子這種吹管樂器,音準是個突出的問題。這個問題目前在民間用“吞吐”的辦法來解決,即:用右手大拇指的力量將管子向唇的方向推進來改變含哨的深度,同時,嘴唇對哨面加力來獲得音高。采用這種方法把握音準的能力太低,演出實踐中把握音階精準度的效果非常不理想。在管子的教學上,仍然停留在口傳心授意會的層面,對學員的辯音聽覺訓練是弊多利少,這在一定程度上又影響了管子樂器的教學和傳承。因此,開發一種結構簡單,可將音準進行較好地把握的帶笛頭十孔管的結構是當前要研究的問題。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為克服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到的技術問題,現提供一種結構簡單,方便實用的帶笛頭十孔管。
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帶笛頭十孔管,該十孔管包括活動連接的管身和黑管笛頭,管身由上而下依次設置有第一音孔、第二音孔、第三音孔、第四音孔、第五音孔、第六音孔、第七音孔、第八音孔、第九音孔、第十音孔、兩個后出音孔,所述第二音孔、第四音孔、第五音孔、第七音孔、第八音孔和第九音孔的中心均設置在所述管身的上表面的同一水平主軸上;所述第一音孔設置在所述第二音孔的右上側,并且第一音孔的中心緊靠所述第二音孔的中心所在圓周,所述第一音孔的中心在水平主軸的投影與第二音孔的距離小于第二音孔與第四音孔的距離;所述第三音孔設置在所述管身的下表面,并且第三音孔的中心在所述水平主軸的投影在第二音孔與第四音孔的中間;所述第六音孔設置在第五音孔與第七音孔之間且位于所述水平主軸的正面右側;所述第十音孔設置在第九音孔的左下側。
進一步,所述第一音孔的中心在水平主軸的投影與第二音孔中心的距離是第二音孔中心與第四音孔中心的距離的1/3。
進一步,所述第四音孔中心與第五音孔中心的距離和第二音孔中心與第三音孔中心在水平主軸的投影的距離相等。
進一步,所述第六音孔設置在第五音孔右下側,第六音孔在所述水平主軸的投影在第五音孔與第七音孔之間。
進一步優選,所述的第六音孔在所述水平主軸的投影與第五音孔的距離是第五音孔與第七音孔距離的1/3。
進一步,所述第八音孔中心與第七音孔中心的距離是第八音孔中心與第九音孔中心的距離的2.67倍。
進一步,所述第一音孔的中心與第二音孔的中心連線與水平線的夾角為50-75°。
進一步優選,所述第一音孔的中心與第二音孔的中心連線與水平線的夾角為60°
進一步,所述的管身和黑管笛頭通過套接連接。
進一步,所述的帶笛頭十孔管為C調的帶笛頭十孔管,所述第十音孔的中心在所述水平主軸的投影與第九音孔中心的距離是3.7cm,管身的壁厚為3.6mm。
有益效果: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帶笛頭十孔管的結構較為簡單,將原笛頭替換為黑管笛頭,并在適當位置開設第一音孔,可使得吹奏者較為精準地把握音準,并且,管子有了高音“i”的專用音孔,徹底改變了傳統管子靠指法加氣息控制吹奏“i”音的狀況,另外,管子釋音孔的上移,提高了超吹的靈敏度,方便實用,適宜推廣應用。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俯視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仰視結構示意圖;
圖中,1.第一音孔,2.第二音孔,3.第三音孔,4.第四音孔,5.第五音孔,6.第六音孔,7.第七音孔,8.第八音孔,9.第九音孔,10.第十音孔,11.左出音孔,12.右出音孔。
具體實施方式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劉方清,未經劉方清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520173272.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口琴
- 下一篇:智能RGB接口TFT液晶顯示模組驅動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