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棘胸蛙蛙卵孵化裝置及系統有效
| 申請號: | 201520160891.7 | 申請日: | 2015-03-20 |
| 公開(公告)號: | CN204599006U | 公開(公告)日: | 2015-09-02 |
| 發明(設計)人: | 余智杰;章海鑫;陶志英;李志元 | 申請(專利權)人: | 江西明月山石蛙養殖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A01K61/00 | 分類號: | A01K61/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聚陽光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250 | 代理人: | 趙敏 |
| 地址: | 336000 江西*** | 國省代碼: | 江西;36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棘胸蛙蛙卵 孵化 裝置 系統 | ||
1.一種棘胸蛙蛙卵孵化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框架本體,以及設置在所述框架本體的底部的網布;所述框架本體由側邊框圍繞形成,所述側邊框頂部設置有垂直于所述側邊框、且向內扣的框檐,所述網布為10-25目網布。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孵化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側邊框為任意封閉的幾何形狀。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孵化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本體由第一側邊框(31)、第二側邊框(32)、第三側邊框(33)、第四側邊框(34)圍繞形成,所述框檐由第一框檐(51)、第二框檐(52)、第三框檐(53)、第四框檐(54)圍繞形成。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孵化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側邊框(31)與所述第二側邊框(32)相對設置,所述第三側邊框(33)、所述第四側邊框(34)分別與所述第一側邊框(31)、所述第二側邊框(32)相鄰接且相對設置;所述第一框檐(51)、所述第二框檐(52)、所述第三框檐(53)、所述第四框檐(54)分別與所述第一側邊框(31)、所述第二側邊框(32)、所述第三側邊框(33)、所述第四側邊框(34)相鄰接且垂直設置,所述第一框檐(51)與所述第二框檐(52)相對設置,所述第三框檐(53)、所述第四框檐(54)分別與所述第一框檐(51)、所述第二框檐(52)相鄰接且相對設置。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孵化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框檐(51)與所述第二框檐(52)形狀和/或大小相同,所述第三框檐(53)與所述第四框檐(54)形狀和/或大小相同,所述第一側邊框(31)與所述第二側邊框(32)形狀和/或大小相同,所述第三側邊框(33)與所述第四側邊框(34)形狀和/或大小相同。
6.根據權利要求4或5所述的孵化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框檐(51)與所述第一側邊框(31)的距離(A)與所述第一側邊框(31)的長度(B)之比為2~3:76,所述第一框檐(51)與所述第一側邊框(31)的距離(A)與所述第三側邊框(33)的長度(C)之比為2~3:50,所述第一框檐(51)與所述第一側邊框(31)的距離(A)與所述第一側邊框(31)的高度(D)之比為2~3:4。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孵化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距離(A)為2~3cm。
8.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孵化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側邊框(31)、所述第二側邊框(32)、所述第三側邊框(33)、所述第四側邊框為厚度為4cm的木框,所述第一框檐(51)、所述第二框檐(52)、所述第三框檐(53)、所述第四框檐(54)為厚度為1cm的木框。
9.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孵化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側邊框(31)、所述第二側邊框(32)、所述第三側邊框(33)、所述第四側邊框為厚度為4cm的木框,所述第一框檐(51)、所述第二框檐(52)、所述第三框檐(53)、所述第四框檐(54)為厚度為1cm的木框。
10.根據權利要求8或9所述的孵化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網布為尼龍或聚乙烯網布。
11.一種使用權利要求1-10任一所述孵化裝置的棘胸蛙蛙卵孵化系統。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江西明月山石蛙養殖股份有限公司,未經江西明月山石蛙養殖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520160891.7/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