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FC型松套管光纜連接器有效
| 申請?zhí)枺?/td> | 201520102175.3 | 申請日: | 2015-02-12 |
| 公開(公告)號: | CN204439881U | 公開(公告)日: | 2015-07-01 |
| 發(fā)明(設計)人: | 徐長鑫;胡林妹 | 申請(專利權)人: | 萬馬電子醫(yī)療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G02B6/38 | 分類號: | G02B6/38 |
| 代理公司: | 杭州九洲專利事務所有限公司 33101 | 代理人: | 王洪新 |
| 地址: | 311306 浙江省*** | 國省代碼: | 浙江;3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fc 套管 光纜 連接器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光纖附件,具體是一種光纜連接器。
背景技術
光纜連接器廣泛應用在光纖傳輸線路、光纖配線架和光纖測試儀器中,可以將光纖與光纖以可拆卸的結構連接形成連續(xù)光通路,以使發(fā)射光纖輸出的光能量最大限度地耦合到接收光纖中去。現(xiàn)有的光纜連接器可以分為FC、SC、ST、LC、D4、DIN、MU、MT等多種不同結構類型。
現(xiàn)有FC型光纜連接器(如圖5所示)主要用于連接松套管光纜(松套管光纜如圖3所示,由內而外依次包括光纖91、芳綸層92以及護套93)。在安裝過程中,需要先將松套管光纜的芳綸層均勻覆蓋住后套的外圓周面,然后通過內卡環(huán)7將芳綸層壓緊在后套上(松套管光纜的護套包裹在內卡環(huán)的右側縮口71上),最后通過外卡環(huán)8將松套管光纜的護套壓緊在內卡環(huán)的右側縮口上。由于該安裝過程較為復雜,影響工作效率,因此有待進一步改進。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上述背景技術中的不足,提供一種FC型松套管光纜連接器的改進,該連接器應具有安裝方便、連接牢固以及結構簡單的特點。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一種FC型松套管光纜連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通過螺紋結構連接的前套與后套、定位在前套與后套內腔中并用于連接光纖的插芯、用于插芯插接配合用的彈簧以及被前套與后套限位的大螺母;其特征在于:該連接器還包括一制有階梯孔以用于光纖穿越的鎖緊套,所述后套的右端伸入鎖緊套的階梯孔中并通過右螺紋結構與鎖緊套擰緊配合;所述后套的右端的錐面與外護套階梯孔的過渡面相互配合以用于固定松套管光纜。
所述鎖緊套的長度為30-40mm。
所述鎖緊套的外徑小于大螺母的孔徑。
所述右螺紋結構包括制于后套右側外圓周面的外螺紋以及制于鎖緊套階梯孔的內螺紋。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只需將鎖緊套擰緊在后套上就能壓緊松套管的芳綸層和護套,該連接方式安裝方便,連接較為牢固,同時結構也非常簡單,具有較好的推廣價值。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主視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的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3是松套管光纜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的爆炸圖。
圖5是現(xiàn)有技術的剖面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說明書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但本實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以下實施例。
如圖1所示的FC型松套管光纜連接器,包括前套1、后套2、插芯3、彈簧4以及大螺母5。
所述前套與后套分別從兩側插入大螺母中并通過螺紋結構A相互擰緊(大螺母被前套與后套鎖定);與光纖連接的插芯定位在前套與后套的內腔中(光纖通過膠水與插芯粘接);插芯尾座3-1上套裝著彈簧,彈簧的兩端分別頂壓后套與插芯尾座,使得插芯從前套中伸出,并使插芯在插接配合時能夠壓縮彈簧從而使插芯在軸線方向具有一定的運動間距。
以上結構與現(xiàn)有技術相同,本實用新型的改進之處在于:
該連接器還包括一鎖緊套6;該鎖緊套的長度為30-40mm并且鎖緊套的外徑小于大螺母的孔徑,同時鎖緊套內部制有階梯孔61。
所述后套通過右螺紋結構A與鎖緊套擰緊(后套的右端伸入鎖緊套的階梯孔中),該右螺紋結構包括制于后套右側外圓周面的外螺紋以及制于鎖緊套階梯孔中的內螺紋。
所述后套右端的錐面21與外護套階梯孔的過渡面62(也為錐面)相互配合來壓緊固定松套管光纜;所述后套的錐面上制有用于增加摩擦力的花紋,使得本實用新型能緊緊固定住松套管的護套與芳綸層,在使用過程中不易松脫。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萬馬電子醫(yī)療有限公司,未經(jīng)萬馬電子醫(yī)療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yè)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lián)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520102175.3/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wǎ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