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車輛載重傳感器有效
| 申請號: | 201520097951.5 | 申請日: | 2015-02-11 |
| 公開(公告)號: | CN204514445U | 公開(公告)日: | 2015-07-29 |
| 發明(設計)人: | 呂新海;李曉剛;張素輝;李曉欣 | 申請(專利權)人: | 李曉剛 |
| 主分類號: | G01G19/03 | 分類號: | G01G19/03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050221 河北省石家莊市橋西*** | 國省代碼: | 河北;1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車輛 載重 傳感器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傳感器技術領域,特別是一種車輛載重傳感器。
背景技術
運輸行業中,為保證道路交通運輸的安全,車輛的裝載質量一般都有嚴格的規定,超重不但會對車輛安全存在嚴重隱患,而且對人生安全也存在著極大的威脅;特別是載貨車輛,由于超重而引起的交通事故比比皆是,給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帶來重大損失。傳統的測量車及貨物重量的方法是將車開到裝有地磅的地方進行稱重或估算,不僅麻煩而且不能實時監控車輛的載貨情況;另外地磅的安裝和維護也需要較高的成本。
近年來隨著傳感技術的飛速發展,應用于在車輛上的載重傳感器逐漸走向市場。目前,載重傳感器多為用于測量車架與車橋之間距離的位移傳感器,這些傳感器的種類有磁感應式位移傳感器、電容式位移傳感器以及電阻式位移傳感器,這些傳感器的工作原理即是通過測量車架與車橋之間距離的變化來獲得載重重量信號。安裝時,傳感器本體通過安裝結構安裝在汽車的車橋上,而傳感器的測量頭則直接與汽車的車架相抵接;為使運動件復位,通常在運動件與車架之間安裝復位彈簧對運動件實現。
然而,上述這些傳感器都存在如下缺陷,即:汽車在行進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遇到顛簸情況,此時,車架與車橋之間便會發生過沖現象,車橋與車架之間的距離會在短時間內急劇壓縮,這必然會導致剛性設置在車橋與車間的傳感器受到瞬間的沖擊擠壓,從而導致安裝結構發生變形而報廢,甚至整個傳感器的測量頭、傳感器本體都會受到損壞而導致無法使用。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能夠準確測量車輛載重、且不會因為顛簸等因素造成車架迅速下移而受到損壞的車輛載重傳感器,以提高傳感器的使用壽命。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所采取的技術方案如下。
車輛載重傳感器,包括采集車架與車橋間距離變化的軟性連接件、用于將車架與車橋間距在豎直方向的變化量轉換為水平方向位移量的機械能轉換機構以及用于感應水平位移量的測量機構,所述機械能轉換機構通過支撐柱設置在車架與車橋之間,軟性連接件連接車體和機械能轉換機構,機械能轉換機構的輸出端連接測量機構的輸入端。
上述車輛載重傳感器,所述軟性連接件為線繩、鋼絲繩或者鏈條中的一種。
上述車輛載重傳感器,所述機械能轉換機構包括轉軸以及復位扭簧,轉軸通過垂直設置在車架底端的兩根支撐柱設置在車架下方,轉軸與支撐柱之間通過軸承裝配,轉軸上套裝有復位轉軸的復位扭簧,復位扭簧的一端固定在轉軸上,復位扭簧的另一端固定在支撐柱上;所述軟性連接件的一端固定在兩支撐柱之間的轉軸上,軟性連接件的另一端固定在車橋上。
上述車輛載重傳感器,所述轉軸位于兩支撐柱的中部設置有與轉軸固定連接的線軸,線軸兩端的直徑大于線軸中部的直徑;所述軟性連接件繞制在線軸上。
上述車輛載重傳感器,位于線軸正下方的車橋上固定設置有固定軟性連接件端部的拉環。
上述車輛載重傳感器,所述測量機構包括感應轉軸旋轉角度的多圈電位器以及將電阻信號轉換為標準信號輸出的信號轉換電路板;所述多圈電位器的旋轉軸連接轉軸伸出支撐柱的一端,多圈電位器的輸出端連接信號轉換電路板的輸入端。
上述車輛載重傳感器,所述機械能轉換機構包括轉軸以及復位扭簧,轉軸通過垂直設置在車橋頂端的兩根支撐柱設置在車橋上方,轉軸與支撐柱之間螺紋裝配,轉軸上套裝有復位轉軸的復位扭簧,復位扭簧的一端固定在轉軸上,復位扭簧的另一端固定在支撐柱上;所述軟性連接件的一端固定在兩支撐柱之間的轉軸上,軟性連接件的另一端固定在車架上。
上述車輛載重傳感器,所述測量機構包括感應轉軸水平位移的電容傳感器和將電容信號轉換為標準信號輸出的信號轉換電路板,電容傳感器安裝在車架下方的支架上,電容傳感器的輸出端連接信號轉換電路板的輸入端。
上述車輛載重傳感器,所述電容傳感器包括筒體和設置在筒體內的兩極板,電容傳感器的筒體水平固定在支架上,電容傳感器的第一極板垂直連接在轉軸伸向支架內的頂端,電容傳感器的第二極板設置在筒體底端并與第一極板相平行。
上述車輛載重傳感器,所述電容傳感器包括筒體和設置在筒體內的圓柱體,電容傳感器的筒體水平固定在支架上,圓柱體與筒體同軸設置,且圓柱體的外側壁與筒體內側壁相接觸。
由于采用了以上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所取得技術進步如下。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李曉剛,未經李曉剛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520097951.5/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THDS探頭智能老化檢測系統
- 下一篇:雙顯示磁性浮球液位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