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多層地下水位觀測結構有效
| 申請號: | 201520041232.1 | 申請日: | 2015-01-21 |
| 公開(公告)號: | CN204422007U | 公開(公告)日: | 2015-06-24 |
| 發明(設計)人: | 王啟國;嚴應征;井增虎;羅小杰;陳連軍;占學道;向能武;湯堯俊;祐衛華;楊漢良 | 申請(專利權)人: | 長江巖土工程總公司(武漢);漢江孤山水電開發有限責任公司 |
| 主分類號: | G01F23/00 | 分類號: | G01F23/00 |
| 代理公司: | 武漢開元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42104 | 代理人: | 陳家安;陳懿 |
| 地址: | 430010 湖北*** | 國省代碼: | 湖北;4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多層 地下水位 觀測 結構 | ||
1.一種多層地下水位觀測結構,包括深入地下的鉆孔(1),其特征在于:所述鉆孔(1)中縱向設有多個與多層地下含水層一一對應的觀測管,多個觀測管呈梯級布置,每個觀測管的底部管壁設有與對應的含水層位置相對應的網眼區,每個觀測管的網眼區與鉆孔(1)孔壁之間設有碎石層,每個碎石層頂部設有卡盤,每個卡盤頂部設有與隔水層相對應的黏性土層,插入最淺的觀測管對應的黏性土層頂部與地面持平,其余的黏性土層的頂部和底部分別與上一個含水層底部和下一個含水層頂部持平,在其余的黏性土層中,每一個黏性土層分別與上一個含水層對應的碎石層相連。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多層地下水位觀測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地下含水層為三層,由淺到深分別為第一含水層(2)、第二含水層(3)和第三含水層(4),所述觀測管為三個,分別為第一觀測管(5)、第二觀測管(6)和第三觀測管(7);所述第一觀測管(5)與第一含水層(2)相對應,所述第一觀測管(5)底部管壁設有第一網眼區(8),所述第一網眼區(8)與鉆孔(1)孔壁之間設有第一碎石層(9),所述第一碎石層(9)頂部依次設有第一卡盤(10)和第一黏性土層(11),所述第一黏性土層(11)頂部與地面持平;所述第二觀測管(6)與第二含水層(3)相對應,第二觀測管(6)底部管壁設有第二網眼區(12),所述第二網眼區(12)與鉆孔(1)孔壁之間設有第二碎石層(13),所述第二碎石層(13)頂部依次設有第二卡盤(14)和第二黏性土層(15),所述第二黏性土層(15)的頂部和底部分別與第一含水層(2)底部和第二含水層(3)頂部持平、且與第一碎石層(9)相連;所述第三觀測管(7)與第三含水層(4)相對應,第三觀測管(7)底部管壁設有第三網眼區(16),所述第三網眼區(16)與鉆孔(1)孔壁之間設有第三碎石層(17),所述第三碎石層(17)頂部依次設有第三卡盤(18)和第三黏性土層(19),所述第三黏性土層(19)的頂部和底部分別與第二含水層(3)底部和第三含水層(4)頂部持平、且與第二碎石層(13)相連。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多層地下水位觀測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觀測管(5)、第二觀測管(6)和第三觀測管(7)的頂部管口均高于地面。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多層地下水位觀測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觀測管(5)、第二觀測管(6)和第三觀測管(7)的頂部管口均高于地面20cm。
5.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多層地下水位觀測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觀測管(5)、第二觀測管(6)和第三觀測管(7)的頂部管口均設有管蓋。
6.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多層地下水位觀測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網眼區(8)、第二網眼區(12)和第三網眼區(16)的網眼內徑1cm、網眼間距10cm,所述第一網眼區(8)、第二網眼區(12)和第三網眼區(16)外均用鐵砂網包裹。
7.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多層地下水位觀測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觀測管(5)、第二觀測管(6)和第三觀測管(7)依次緊靠并排設置。
8.根據權利要求1至7中任一項所述的多層地下水位觀測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觀測管為多個管子螺紋連接而成。
9.根據權利要求1至7中任一項所述的多層地下水位觀測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碎石層的碎石為飽和單軸抗壓強度大于40MPa、直徑為5~10mm的微風化~新鮮巖石,所述黏性土層由黏土和粉質黏土組成。
10.根據權利要求1至7中任一項所述的多層地下水位觀測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鉆孔(1)為直徑110mm、130mm或168mm的豎直孔。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長江巖土工程總公司(武漢);漢江孤山水電開發有限責任公司;,未經長江巖土工程總公司(武漢);漢江孤山水電開發有限責任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520041232.1/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