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機械爐排式垃圾單爐氣化焚燒鍋爐系統有效
| 申請號: | 201511017408.0 | 申請日: | 2015-12-30 |
| 公開(公告)號: | CN105402737B | 公開(公告)日: | 2017-08-04 |
| 發明(設計)人: | 肖大志;嚴欣平;周雄;林順洪;李長江;丁又青;徐明;楊魯;陽小燕 | 申請(專利權)人: | 重慶科技學院 |
| 主分類號: | F23G5/027 | 分類號: | F23G5/027;F23G5/44 |
| 代理公司: | 重慶蘊博君晟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50223 | 代理人: | 王玉芝 |
| 地址: | 401331*** | 國省代碼: | 重慶;85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機械 爐排式 垃圾 氣化 焚燒 及其 鍋爐 系統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固體廢棄物焚燒處理技術領域,尤其涉及機械爐排式垃圾單爐氣化焚燒鍋爐系統。
背景技術
現有的垃圾處理技術主要有焚燒、衛生填埋、堆肥、廢品回收等。在垃圾處理常規技術中,焚燒處理具有減量效果明顯,無害化徹底,占地量小,余熱能得到利用,二次污染少等優點,符合我國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要求。但隨著國內外對環保要求的不斷提高,如何增強對二次污染的控制尤為重要。因此,垃圾熱解氣化焚燒技術被逐漸推到工業化應用的道路上,特別是針對國內垃圾現在主要采用的是各類焚燒技術,氣化焚燒技術廣泛的工業化將帶來國內垃圾處理行業的技術革新換代。
多年來,我國對生物質、垃圾等氣化焚燒技術的科學研究,進展頗多,實驗室的基礎研究很多,也有應用研究,如:回轉窯式、立式和流化床式的干餾氣化或氣化高溫熔融技術等。但技術推廣應用上還是存在一定限制,原料種類、垃圾處理量、二次污染控制和經濟效益等是主要因素。
在現有的焚燒工藝和設備中,爐排型焚燒爐形式多樣,其應用占全世界垃圾焚燒市場總量的80%以上,其中有在爐體內采用機械式逆推爐排、順推爐排或組合爐排,也有采用鏈板式和滾筒式等爐排。
綜上所述,典型的氣化焚燒爐,各有其自身優點,但在我國實際應用中需要解決的問題和不足:
1.對于我國生活垃圾含水量高、成分復雜等特性,移動爐床的技術使用,對垃圾的輸送能力需要重點考慮。
2.隨著垃圾產生量的不斷增多,垃圾堆積如山,垃圾處理量必須得到有效的提高,才能適應市場需求。
3.面對嚴格的污染物排放要求,二次污染控制是技術上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
4.為了有效的提高經濟效益,垃圾熱處理過程中,熱量的回收效率需要提高。現有的垃圾熱處理技術通常采用鍋爐產生蒸汽推到汽輪機發電,整個轉換熱效率損耗較大,處理相同的垃圾量,相對減少熱損耗和提高熱交換效率就可以提高熱效率。
現有的氣化焚燒爐如以下兩個發明專利:多列分段驅動復合式生活垃圾焚燒爐(ZL200710092508.9)和兩段式垃圾焚燒爐(ZL201010268376.2)中未解決的問題:垃圾熱處理模式比較落后,只是干燥-燃燒-燃燼,固體燃燒釋放熱量的過程;爐內熱化學反應以氧化反應為主,還原反應輔助,易產生二次污染物;垃圾在爐內燃燒時,過氧系數大,一次風、二次風供入量大,煙氣中粉塵含量較高,對熱能回收系統和煙氣處理系統影響較大,容易積灰,煙氣量較大,降低了熱轉換效率;沒有單獨設置的氣化爐和燃燼爐,只能分次處理垃圾,無法實現大規模的垃圾連續氣化焚燒處理,垃圾處理量較小。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機械爐排式垃圾單爐氣化焚燒鍋爐系統,使用機械爐排式垃圾單爐氣化焚燒鍋爐系統處理垃圾,垃圾輸送能力更強,垃圾處理量更大,能夠減少熱損耗和提高熱交換效率,熱量的回收效率較高,且能夠有效地減少污染物排放量。
本發明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
所述氣化焚燒爐包括爐架,以及在爐架上沿進料方向依次設置的給料倉、爐體、落渣口,所述爐體包括爐殼、移動爐床,所述移動爐床采用機械爐排,所述爐殼、移動爐床圍成氣化焚燒爐的爐膛,所述移動爐床沿進料方向依次設為干燥段、氣化段、燃燼段,移動爐床的下方設有至少兩個獨立設置的一次風室,移動爐床的下方的一次風室分為兩組,其中一組一次風室對應移動爐床的干燥段、氣化段,另一組一次風室對應移動爐床的燃燼段,所述給料倉、爐體之間設有堆料密封段,所述爐架上設有推料器,所述推料器位于給料倉的下方,用于將給料倉內的垃圾推入爐膛內,所述爐殼呈拱起狀,爐殼的拱頂設置第一煙氣出口,爐殼的前拱、后拱上分別設置二次供風口,所述二次供風口位于移動爐床干燥段、氣化段的正上方;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重慶科技學院,未經重慶科技學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511017408.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