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明專利]一種含有艾葉的治療脾虛胃弱型慢性胃炎的中藥組合物在審
| 申請?zhí)枺?/td> | 201511007002.4 | 申請日: | 2015-12-30 |
| 公開(公告)號: | CN105456897A | 公開(公告)日: | 2016-04-06 |
| 發(fā)明(設計)人: | 王一飛;羅帆;劉秋英;利奕成;任哲 | 申請(專利權)人: | 暨南大學 |
| 主分類號: | A61K36/9064 | 分類號: | A61K36/9064;A61P1/04 |
| 代理公司: | 北京精金石專利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11470 | 代理人: | 劉曄 |
| 地址: | 510632 廣東***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含有 艾葉 治療 脾虛胃弱型 慢性 胃炎 中藥 組合 | ||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屬于中藥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含有艾葉的治療脾虛胃弱型慢性胃炎的中藥組合物。
背景技術
慢性胃炎是指由不同病因引起的胃粘膜慢性炎癥或萎縮性病變,其實質是胃粘膜上皮遭受反復損害后,由于粘膜特異的再生能力,以致粘膜發(fā)生改建,且最終導致不可逆的固有胃腺體的萎縮,甚至消失。它是一種常見的胃腸疾病,起病多緩慢,其發(fā)病率在各種胃病中居首位,且男性多于女性,隨年齡增長發(fā)病率逐漸增高。
大多數(shù)慢性胃炎患者常無癥狀或有程度不同的上腹隱痛、上腹飽脹、食物不消化、惡心嘔吐、噯氣和反酸等。
慢性胃炎的病因和發(fā)病機理尚未完全闡明,可能與以下5個因素有關:(1)急性胃炎的遺患:急性胃炎后,胃黏膜病變持久不愈或反復發(fā)作,均可形成慢性胃炎;(2)刺激性性食物和藥物;(3)十二指腸液的反流入胃;(4)某些自身免疫疾病的發(fā)生,如慢性甲狀腺炎、甲狀腺機能減退或亢進、胰島素依賴性糖尿病、慢性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等;(5)病毒感染因素。
中醫(yī)上通常將胃炎分為4類,屬中醫(yī)學“胃脘痛”、“痞滿”、“吞酸”、“嘈雜”、“納呆”等病癥范疇,分別為:肝胃氣滯型、脾虛胃熱型、脾胃虛弱型、胃陰不足型。胃炎的病因較復雜,多因長期情志不遂,飲食不節(jié),勞逸失常,導致肝氣郁結,脾失健運,胃脘失和,日久中氣虧虛,從而引發(fā)種種癥狀。在臨床上應根據(jù)病人的實際情況給予辨證論治。
脾虛胃弱型慢性胃炎是慢性胃炎的常見類型,患者胃脘墜脹不舒,食欲不振,嘔吐酸水,隱隱作痛,遇寒加重,得暖則輕,餓時疼甚,進食稍減,大便稀溏,神疲乏力,舌質淡、胖大、邊有齒印,苔薄白,脈象沉細弱或浮大無力。證屬中氣不足、脾胃虛寒,宜補中益氣,健脾溫胃。
由于中醫(yī)治療具有豐富的用藥經(jīng)驗和中醫(yī)藥理論基礎,講求辨證論治,無論是對脾虛胃弱型慢性胃炎病因病機的認識還是診斷治療方面現(xiàn)代中醫(yī)都取得了一定的進展,針對不同類型的胃炎,能夠對癥下藥,合理配伍,從而起到縮短病程、完全治愈的效果。
目前公開的治療慢性胃炎的發(fā)明專利有很多,例如:201310693697.0、201510051352.4、201410556293.1、201310457618.6等。但是慢性胃炎病癥類型多樣,針對性治療脾虛胃弱型慢性胃炎的發(fā)明專利卻很少,中國專利申請201410771775.9公開了一種治療脾虛胃弱型慢性胃炎的中藥,主要由白術、茯苓、山藥、薏苡仁、厚樸、高良姜、大棗、當歸、人參和甘草制成。該發(fā)明中藥雖然具有補脾養(yǎng)胃、調和胃氣的作用,能夠減輕患者的胃炎病癥,但是,該發(fā)明藥物中含有當歸、人參和黨參等名貴藥材,來源少,成本高,極大的限制了該發(fā)明藥物的使用。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治療脾虛胃弱型慢性胃炎的中藥組合物,通過選擇合適的藥材及調節(jié)配伍,達到針對性強、顯效快、療程短、治愈率高、毒副作用小的目的。
為實現(xiàn)本發(fā)明的目的,發(fā)明人依據(jù)中醫(yī)理論的研究及臨床反復的試驗和驗證,提供了一種治療脾虛胃弱型慢性胃炎的中藥組合物,其技術方案如下:
本發(fā)明中藥組合物包括以下重量份數(shù)的制備原料:
艾葉15-30份、豆黃13-25份、茯苓14-24份、蒼術9-17份、山藥11-17份、砂仁9-15份、芡實7-13份、石斛8-13份、茼蒿6-13份、玫瑰花5-12份、高良姜4-9份和甘草5-11份。
在該配比范圍內,優(yōu)選了3個療效較為顯著的配比:
配比1:艾葉15份、豆黃13份、茯苓14份、蒼術9份、山藥11份、砂仁9份、芡實7份、石斛8份、茼蒿6份、玫瑰花5份、高良姜4份和甘草5份。
配比2:艾葉30份、豆黃25份、茯苓24份、蒼術17份、山藥17份、砂仁15份、芡實13份、石斛13份、茼蒿13份、玫瑰花12份、高良姜9份和甘草11份。
配比3:艾葉23份、豆黃19份、茯苓19份、蒼術13份、山藥14份、砂仁13份、芡實10份、石斛10份、茼蒿9份、玫瑰花7份、高良姜6份和甘草8份。
相應地,本發(fā)明還提供所述中藥組合物的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S1、稱取各味原料藥材,分別去雜質,洗凈,烘干,切片后粉碎成粗粉;
S2、將艾葉、豆黃、山藥、砂仁、茼蒿和玫瑰花粗粉混勻,按照粗粉總重量的7-14倍量加水,回流煎煮2-5小時,過濾,合并濾液,在45-65℃條件下減壓濃縮至相對密度為1.25-1.35的中藥浸膏Ⅰ;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暨南大學,未經(jīng)暨南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yè)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lián)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511007002.4/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wǎng)。
- 上一篇:一種治療風濕骨痛的中藥
- 下一篇:一種治療柿石癥的中藥及其制備方法





